3 i9 x! c* x) L8 W张家山自然风景区在近十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里密布着从战国至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渠口遗址四十多处,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是我国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馆。 3 m: L i, v0 @$ W& I+ H* ? B8 C张家山挺拔、俊秀、群峰起伏、奇岩林立,怪石峥嵘,钟灵独秀。清冽的泾河水沿着蜿蜒曲折的峡谷湍湍而下,似银发游曳。飞泉激石,似浪卷竹帘,河壁峭崖,腰吐流霞,崖悬短练,百眼矿泉游戏怪石之间,碧波暗绿,映出了情人岛的婀娜俏姿,潺潺溪流向游人讲述着千年的苍变。柳荫垂钓,鸟语花香,泛舟水面,使人心旷神怡。; y7 a% h4 c- [( n1 ?& C
2历代引泾渠口遗址 9 Z0 m {. w; O/ D 7 h" K, I" L7 |/ p! o W$ f0 N; M6 v& F% J7 f- x
泾惠渠首进水闸以下至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5平方公里范围内,沿泾河自下而上,遗存有我国战国世代秦郑国渠、汉代白公渠、前秦苻坚渠、唐代郑白渠、宋代丰利渠、小郑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通济渠及清代龙洞渠等古渠引水口和李仪祉先生兴建的泾惠渠拦河坝、进水闸、隧洞、石渠融为一体,游人可一览2200多年来,引泾灌溉的发展变迁史实。郑国渠暨历代引泾工程遗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成年代序列的水利工程遗址,是研究我国水利、经济、政治、军事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古代引泾灌溉的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以农为本,兴办水利发展生产的一部水利史诗,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长期斗争的艰辛历史,而且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 2 p* l& f. L' e4 z9 T! y% c3渠道碑亭; I. H B6 a, C4 N5 V3 |
' O i! L" g6 K/ ?3 V 9 [+ U* O$ w$ c泾惠渠渠首碑亭,陈列着公元1469年以来名、清、民国时期的大量碑石,有引泾灌溉工程规划、施工管理的详实记载,有各渠惠泽乡里,造福人民的历史记述,有我国最早的地方管理法规,兵巡关内道特示碑石等。这些碑石文物记录了我国劳动人民开发农田水利工程的悠久历史和发展水利科学技术,造福千秋,惠及人民的丰功伟业。 ) s5 M( F1 K9 {" U9 d4郑国渠大坝遗址7 G N+ e1 x# s. r7 }* U
+ w2 V$ O1 q7 O$ `' B. [1 V% C- L5 S- b. _9 j9 A: ?& m2 P0 ?
广惠渠自王御史渠口之上,"穿山腹,凿石渠里三分,欲上收众泉,下通故道",开创了古代引泾灌溉工程中凿洞引水的历史。现存石渠口遗址一百余米。 8 [1 Q+ d' c, B* q9元王御史渠石渠口 / E( J u$ z1 P& M" W% n 5 \1 v8 C' M$ k 4 E9 Q8 i. I f# Z# u3 | / a1 l8 }3 W' ~+ ]% O王御史渠是继丰利渠运行200余年后,于元代中叶修建的引泾灌溉工程,石渠口为喇叭形,渠宽为7.3米收缩为4米,距口门6米处有闸槽一道,河面为一大伽孤石,石上凿有多处石窝。 $ O+ f. g2 \: ^6 F: G; a10鄂山新渠 6 o3 k( u$ G* q+ ]' ?6 M2 N: B8 ]! I2 {$ U) F
7 x: j2 u. T1 i" D _) J
6 G, Q1 n4 a) I% k; b
这是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由鄂山主事修凿的鄂山新渠渠口,左岸石壁上刻有"鄂山新渠"和"决渠为雨"字迹。2 }# j4 N4 b" A( O4 R3 X
11荷出碧波 6 v6 {9 l9 O2 y: O( H: l$ `: @3 c3 W7 U
. H& N& p! K! U 4 I3 h) ^* x5 ?( o相传此处为宋代名僧济公和尚当年修行得道成仙处。他在此莲花台上打坐数月,立地成佛,飘然而去,至今脚印还在。: m8 {0 N( T4 U$ v
12琼珠洞2 T* }( N* v/ z+ L/ E& p0 T
: D4 v, K2 b2 Q# f7 Q2 D 3 w' Y; S( Z# r" ^ d9 V* q$ @. B
位于抽水站北30米处,从堪岩中通出一泉急湍而下,泉水如过筛珍珠,盘旋而下,筛珠洞即由此得名。筛珠洞泉水丝尘不染,粒沙可数,石壁之上,藓苔密布,四季翠青、水聚崖下、汇而成池。筛珠洞泉水含40多种微量元素;经测定为富锶型天然矿泉水,洗则润肤明目,饮则提神爽气;煎茶,则茶为上品,酿酒为佳酿。岳家坡村民长期饮用此水,村内无一人患胃病。人谓此水为健身强心,延年益寿之"仙露"。现建有筛珠洞抽水站供北部原区人畜用水,工程宏伟壮观,为山内一景。 4 W F, ~. k) D4 ?0 q13卧牛石 $ k/ g6 e4 j0 L* @' l! F# n- y' E) R ( g9 J }, I, Y6 R' l: Q7 M8 H/ }% O
% a' v- i* i. w3 R4 G2 I Y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8日)泾水猛涨,洪水达9200立方米每秒,为泾河有水文记载已来最大流量,水位至卧牛石。有许多人畜在这次洪水中丧失生命,唯独有一黄牛横卧此石,一动未动,直至水落,免于一死,后来刻石以志,名约卧牛石。 T' B+ w% `! i: A! W14石匠坟' C1 ~1 K. C# a6 \. B6 X
+ O4 @/ W& K s! f; B- ^
( d# B0 M0 A* `. \/ {( F5 }+ c U7 B/ q
上了梯子崖,便是石匠坟。宋代以后,引泾渠首进入山内,工程十分艰苦,山中石顽如铁,日用炭炙醋淬,民夫口衔灯火,身披蓑衣开凿,"一斗石渣,一斗钱"。郑国渠至今两千年来,不知有多少石匠在引泾工程中丧失生命,石匠死后就埋在这里,逐渐形成了石匠坟。石匠坟不树不封,但游人总要上坟去看看,以示对死者的敬仰和怀念。3 _2 L, f* Z D9 Q: F" }. w$ o1 i! T5 [5 g
15美人浴 " Q# H4 E1 m8 x. e6 B2 ~ ) u+ h0 f' h8 P# ?2 k+ x & P" c0 y( Q' R% J4 o' n0 n, M: t% f: [
经过数万年水流冲击的泾河滩涂,被巨石自然格成大小有别,形状各异的浴池。一年四季,只要天气晴朗,池中的水总是晶莹麻明澈,因此有天然浴池之美称。自古以来,周围塬区群众用水极不方便,于是农家妇女三五成群带上拆洗的衣物徒步来到这里,衣物洗完后,将被单围在周围,在天然浴池中沐浴、嬉水,待衣物晒干才回家去,后来人们称这里为美人浴。4 O, X. x: y- X6 G) b( Z" n; p K' D
16情人岛: V) T9 |7 t1 ?& i# S& O
3 S: i6 d b7 k$ `. g2 {) Y+ R" W1 k; f3 P
' |5 f R' Q- ]/ p# m& }6 p# F' B
相传明朝中叶,有一对青年情侣,为了反抗封建的包办婚礼礼教,相约来到这里,互倾爱慕之情,双双跳进龙潭,以死抗争,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情悲歌,后来这里长满了冬青树,来这里游览的青年情侣随手摘上一支冬青树枝,互相赠送,以示爱情之树常绿。 ! J3 }+ T5 U. L' c17螃蟹坡' B5 I8 I% M. w3 h5 U" H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