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网游公会

 找回密码
 加入布拉格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1|回复: 111

《一路彩虹》—作者:月关 —【连载中】

[复制链接]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发表于 2008-10-2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被时代浪潮抛弃,搁浅在生活滩涂上的年轻人,无意间抓住了那个飞速发展时代中的一个小小契机,由潮底翻上了潮头,本以为从此将踏上的是一条五彩缤纷的快意坦途,却不想这只不过是一张“名利狩猎场”的入场券。
  一番番酸甜苦辣,一次次博奕杀戮,一路路风雨伴彩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布拉格

x

布拉格网游公会 - 综合信息
Contact

公会文化

公会管理

公会历史

布拉格网游公会:『www.52blg.com』

这里聚集了爱布拉格“年轻一族”,队列里就差你咯,赶紧行动!

欢迎各会员在论坛积极互动,文明用语、理性评论,构造文明社区。

详情请看:布拉格网游公会社区发帖协议(总版规)

声明:本站转载或会员发表的言论均不代表布拉格网游公会的观点。


回复 搜狗搜搜有道

举报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凑字篇 写作过程论(1)

正文写作过程论

鲁珉

动机的发起与转换

一、动机的含义和种类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指激励人们实施某种行动的主观原因,使人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内部动力,通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所谓写作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作者进行写作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和维持写作行为并将写作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促使写作者拿起笔付诸写作行动的愿望和心灵力量。其具体表现为引发并维持人们写作行为的愿望与意志,以及目的、意向、兴趣、爱好、欲望、信念、习惯、热情等。

(二)动机的种类

⒈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成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社会动机是指由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个人动机是指为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⒉个人动机又可根据动机产生的来源分为被动性动机和主动性动机。

(1)主动性动机是指作者在接受客观信息刺激时,自动产生的某种写作欲望,是指由主体的兴趣、好奇而产生的动机。人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不断地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人大脑的刺激,有强有弱。当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起写作的欲望。有些作家正是由于贫困艰难的生活对作家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不写”。

(2)被动性动机指的是作者本人没有写作的愿望,但客观形势要求他动笔,不是情动于衷的产物。例如秘书、记者和学生的写作动机,大都是这种被动性动机。

⒊根据动机的作用的久暂可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以近期目标为基础的动机。远景动机是以远期目标为基础的动机。写作中,这两种动机都起作用。近期动机是满足远期动机的基础,远期动机是实现近期动机的指导。

⒋根据动机的目标指向,可以分为:

(1)交往性动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动机,其写作目的在于交流信息,把文章作为跟他人进行交往的工具。

(2)价值性动机:其写作目的在于实现自我价值,把文章作为体现某种价值的载体。

二、写作动机的作用

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都与动机相关。写作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必然与动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讲,动机在写作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一)动机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一般而言,写作总是有一定目的,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而动机是需要的动态体现,所以说任何写作总是带有动机的。正是在某种或几种动机的驱动下,人们才拿起笔,进行写作。

例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我早就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对牺牲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当局的痛恨促使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二)动机对写作具有指向和调节作用

动机一旦产生,就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起牵引作用。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作为,就有什么样的为达到动机的努力。某一具体的写作活动,在动机确定以后,就必然无条件地接收它的约束和引导。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也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实现业已确定的动机,达到预定的目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议论文,就必须尽可能地调动起在议论文方面的能力,努力写出合乎其文体要求的文章。

动机的性质不同对写作活动的指向和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作者的动机受其价值观制约,崇高的价值观念使其动机表现出激励和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庸俗的价值观念则使其动机导致文风不正以及追求虚荣和名利等。

(三)动机对写作具有维持、强化作用

动机产生后,就对行为起着相对持久的作用,直到该行为结束,除非主体半途修改的动机。动机强度对写作活动的唤起、维持、强化和调节作用影响很大。在写作过程中,动机总是非常顽强地控制着我们按既定目标前进。

三、写作动机的产生与发起

(一)生活、知识的积累

写作动机是客观事物、社会生活在作者心理上产生的反映和影响,即作者在客观事物、社会生活的触发和刺激下启动构思,这是启动构思的物质基础和必然性。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水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不禁产生了《边城》的写作冲动,他忽然情不自禁地对妻子说:“我准备依照她写一个故事给你看!”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西,他从这位少女烧纸钱和提水的举动中,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一种风俗:在湘西,家中长辈去世之后,小辈就要到就近的河里或井里取些水来,为死者象征性地抹洗一遍,为死者洗去尘世的污垢,祝愿他干干净净进入西天净土。另外,沈从文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祖孙老小二人,凄惨无援。再者,作者从湘西走出,历经艰难奋斗有成,他需要借助一个故事唱一曲真诚善良的颂歌。这一切,最后都融入到小说《边城》当中。

(二)生命意志的需求

李贽说:凡为文者“其胸中有如许无壮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1

(三)情感情绪的积累

《诗大序》说诗“发乎情,至乎礼。”这就是说,当人被外界事物所深深感动,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时大脑记忆的表象便顿时浮上心头,形成一种极其敏锐、活跃的创作心境,推动着作家进入创作过程,对作品加以构思和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感情的火种使作者张开想象的翅膀,迸发灵感,使创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作者的情绪和情感积累是产生写作动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爱憎、好恶等情感评判,那么外界的刺激就不会在他的内心产生反映,也就不可能有写作欲望的出现。

郭沫若说他在写《凤凰涅磐》这首诗的时候,伏在枕上,全身作冷,连牙关都在打战,就那样把诗写出来了。为什么会有如此横空而来的诗兴呢?这与作者平时的情感积累是有关系的。五四以前,郭沫若由于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失望,也由于来自婚姻的困扰,心中有着许多“民族的郁积”和“个人的郁积”。

(四)客观事物的触发

作者有了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只是为动机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只有在某一特定的事物刺激下才会突然找到喷发的突破口。

作家王汶石曾说,作家在生活阅历中,积累了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人和事,经历和积累了各种情感,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生活思想,…它们像石油贮存在仓库里一样保存在作家的记忆里和感情里,直到某一天,往往由于某一个偶然的机遇,忽然得到启发,它就像一支擦亮了的火柴投到石油库里,一切需要的生活记忆都燃烧起来,一切细节都照亮,忽然发亮,互不相关的事物,在一条红线上联系了起来,分散在各处的生活细节,向一个焦点上凝结,在联系和凝聚过程中,有的上前来,有的退后去,有的又消失,有的又出现,而且互相调换位置,有的从开头跑到末尾,有的从末尾跑到中腰……一篇文学作品就这样形成了。

它唤醒了作者头脑中某一方面的情感思想材料,使它们在某一瞬间,围绕某一点,全都活过来——这时,作者笼统的想写的欲望,终于找到着力点,写作冲动也自然形成了。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启动构思的契机,就在于它们与主体内在世界的呼应,看似偶然的触发,在创造主体心灵中却有着积蓄已久、不得不发的必然性。

四、培养正确的写作动机

(一)参加社会实践,激发写作动机

既然写作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象对待生活一样真诚地对待写作。将写作看成一种切己的需要,把这种切己的需要变成写作的动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只要在实际生活中深深感到有话要说,以至如骨鲠喉不吐不快,才会产生写作的强烈欲望。

(二)个人动机与社会动机和谐一致

写作总是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或轻或重地对社会产生影响。一个有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者,总是紧随时代,贴近民众,不懈地追求着真善美,总是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只有这样,作者才会被社会接纳,受大众信赖。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作者,就必须了解社会的需要,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转化成自己的需要。

(三)变被动动机为主动动机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动机,是产生于主体的材料积累、情感积累、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的,是植根于主体的内在愿望和要求的,是一种情感性的推动力。很显然,作者仅仅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文章是很难写好的。但是被动性动机可以转化为主动性动机。充分认识外部指令的严肃性、重要性,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尽量激发自己对写作内容的兴趣;将客观要求与主观愿望很好地统一起来。只有转化为主动性动机,才能引导作者真正进入写作。

主旨的确立与创新

一、主旨的含义和作用

(一)主旨的含义

指作者通过文章全部内容(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反映生活现象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它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图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是作者在写作时所要表达反映的主要对象和目标。也叫主题、意旨、意等。

它很少见诸于明确的文字,是渗透而又超越于具体写作材料之上的范畴,是作者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认知后的理性概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写作中常常是以多种形态来表现和存在的。

(二)主旨的作用

⒈使文章言之有物。

以实用文为例,主旨一旦确立,思路就有了头绪,行文就有了中心,取舍语言、安排结构、运用语言就有了定夺的标准。文中许多条款段落,就能形成一定的内部联系。立意具体清楚,让受文者明确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2

⒉主旨是衡量文章的重要标准。

问题不仅在于作者是怎么表达的,而且在于他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作者必须追求吸引读者情感的参与和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着力在独特的人物和事件中发觉普遍的人生意蕴。《红楼梦》第一回:“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由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这类故事,在《红楼梦》之前并不缺少。但没有触及到社会本质,其主旨深度也就远远不及《红楼梦》。

2、主旨的标3、准

(一)正确并深刻

⒈正确,指所确立的主旨反映了自然的规律和生活的本质。1991年春开始,《解放日报》在头版位置连续刊登了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文章主旨是提倡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强调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不应再纠缠在姓“社”姓“资”问题上而坐失良机。文章为改革开放呐喊鼓动,在当时特殊的条件下,引起巨大反响和震动。历史上许多文本能够不因时代变迁而流传千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正确认识。

⒉深刻,是指作者独具慧眼,思考深入。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作这样的评价:“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惑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过也,岂不谬哉!”项羽是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历来是人们赞慕的对象,然而司马迁以冷静的史家之头脑,分析了项羽其人其事,把对他的评价提到一个高度。败与死之因在于他自身。这就是史家深刻而中肯的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既揭露了封建传统与民族前途的冲突,也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种荒谬性,即人类创造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异化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人类的发展;而当某些先知者洞见其“吃人”本质发出呐喊时,却往往被视为异端而被隔绝消灭,成为人类进步的牺牲品。主题之深刻为世人所不及。

通俗小说之所以通俗,立意平庸是一个重大原因。停留在现象层次的寓意,无论其如何逼真地描述出生活的原貌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都难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鲜明并含蓄

⒈在应用文体中,凡是通报情况传递信息的,立意必须清晰,让人知道是什么、怎么样,凡是要人去做的,立意必须具体,明确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⒉在文学文体中,主旨往往表现含蓄,往往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来创造一个“第二自然”,以此来象征、暗示或寄寓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评价;它可能是作者寻找和企图深化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也可能是头脑里翻腾着的某种愿望和意愿;还可能是一种萦绕胸怀的情致和理趣以及一时说不清又似有所悟的情感和意境。

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令人难忘的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首词是写作者与其丈夫赵明诚的离别之苦的。其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句是运用折绕的表达手段来抒发词人对其丈夫的刻骨思念之情,但表达得十分婉转、巧妙,需要读者用排除法进行逻辑推理去了解词人的本意。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女性羞于言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词作增添一些含蓄婉约之美的韵味,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王蒙曾经指出,形象大于思想,生活之树常绿,而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作品的思想意义的完成,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应该有待于文学评论、阅读和欣赏,应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

(三)集中并丰富

⒈集中指文章的主旨凝练成最精要的一点,使其成为全篇的聚焦点而动人心魄。对许多文章来说,意多则乱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就要围绕这个主旨把道理说透说深,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说而什么都说不清楚。

⒉对文学作品来说,主题往往比较丰富,因为文学创作具有命意的多义性,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晚唐诗人李商隐,一提到其作品,一般都会想到他那隐晦朦胧的诗,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就是以隐晦含蓄、变幻迷离而著称。如名篇《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惆然。”这首诗历来解说纷纭,有人以为是悼念亡妻,有人以为是怀念情人,有人以为是描摹音乐,有人则认为是伤感身世。细读全诗,这里有如梦似幻的瑟声,也有迷离恍惚的梦境,有飘渺虚无的“良玉生烟”的朦胧情景,更有诗人那迷茫哀怨的心境,这一切都构成了全诗笼罩着的浓浓的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正是这种凄迷朦胧的格调、宽泛抽象的内涵,才造成人们对此诗歧见纷纭。

长篇巨制当然可以是复合型主旨,其中的副主旨是围绕基本主旨展开的。

(四)新颖并典型

⒈新颖,指文章的主题有独到之处。文章所含的创造的元素愈多,便愈美。我们评价文本思想是否具有新颖性的根本标准,应当在于看作者是否找到了认识事物的独特角度。由于对他人而言是新鲜的,也就具有了新颖性。“新”建立在独特性上,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⒉典型,即主题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令人难忘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祝福》、《白毛女》、《李双双》、《中国姑娘》在各自的历史阶段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最关心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作品里面没有今天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那些问题,如果里面不写出我们今天需要的人物来,这部作品在今天就不会有任何影响。

三、主旨的确立

确立主旨也叫立意,就是确立某次写作活动企图表达作者的情感感受和思想认识的写作行为和写作思维活动。文章立意要达到上述标准并有所创新,是写作主体基本的追求。

(一)确立主旨的的原则:

⒈据材取意

主旨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正确的主旨来自对全部材料意蕴的全面概括。

一般来讲,主旨的确立要在写作者所占有的材料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材料支持怎样的主旨,写作者就只能确认怎样的主旨,因为材料对主旨有一定的制约,所以要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主旨。毛泽东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3尤其是一些理论文章和实用文章,作者是在获取了丰富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逐步形成深刻认识,才进而形成主题的。

⒉反复开掘

一般说来,对事物形成某种认识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有值得表现的观念和经验。把脑筋触摸一下而随便说出一种定则,比起自己百般锻炼而造成一种思想,总是容易得多。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应当有一定的深度。在实用写作中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要发掘材料中最有价值最富有本质意义的主旨,力求由现象看出本质,由琐事显示哲理,由局部反映整体。在文学写作中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

⒊多维比较

善于异向开掘,宽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主旨富有新意。

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定向性,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种心理定向,在写作中的表现为构思时沿袭陈旧的思路,阻碍作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文章的主旨是否新颖、深刻,与主旨的确立的角度很有关系。面对同一个事物,在客观上它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在主观上作者也可以从一则材料看出多方面内蕴。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主旨就会萌发出新意。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川江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要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与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分不开的。

追求新颖的另一个途径是呼应时代,回答时代提出的最尖锐、最迫切的问题。好文章常常由于主旨的清新警世能发出时代先声,而能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论佛骨表》、诸葛亮《出师表》等,都因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备受关注。有了五四运动的社会生活,才会有郭沫若的“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诗歌《凤凰涅槃》,它强烈地呼号着旧世界的灭亡,热切地期望着新世界、新社会的诞生。这需要作者深入体验时代精神、意识和氛围,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切入时代的心灵深处,探寻人生的意义,尽可能达到时代思维空间的极限。

(二)确立主旨的过程:

⒈发想: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酝酿形成。当确信自己的认识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对读者有一定启迪,并产生了要将它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时,文章的本质就产生了。通过回忆唤起原型,然后酝酿思考,分离出典型情节和细节,最后综合加工改组,把分散的表象联结到一根思想的线上。

⒉开掘:在反复加工过程中提炼而成。在炼意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信心,要有精益求精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开掘要深,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使其立意达到非凡的深度。

(三)确立主旨的方法

⒈比较筛选法:客观上,一个事物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观上,作者从一则材料可以看出多方面内蕴。因此作者在炼意时把重点究竟放在哪一方面就需要认真考虑精心筛选。在不止一个、深浅不同、新旧各异的主旨中特别比较,摈弃其中一般化平庸肤浅的意,选择精辟独到的主旨。

⒉收敛挖掘法:作者侧重收敛,思路定向深入,产生集中思维的力量,层层逼近材料意蕴的内核,最终获得突破。

⒊反向求索法: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的炼意方法。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思考,敢于质疑权威的说法。

材料的采集与选择

材料是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评述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一、材料的种类和作用

(一)材料的种类

⒈从材料的特点来划分,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事实性材料即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书本、文章提供的具体事实,包括人物、事件、数字等,是材料中数量最大、最常用的部分。观念性材料即来源于实践,一般又应是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观点,包括可行原理、定义,结论、看法,日常生活中流传的警句、格言、俗语等。

⒉从材料存在的形态或表述的方式来划分,有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个别性材料是指单独存在和使用的材料;被若干同类的个别性材料加以归纳、综合而形成的材料则是综合性材料。

⒊从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作用来划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支持作者观点的材料为正面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相背离的为反面材料。

⒋按获取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二)材料的作用

⒈写作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

主旨不是凭空确立的,只能是在作者对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综合加工而得以确定的。

1850年,马克思到了伦敦,这是观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理想的地点。大英博物馆丰富的藏书,为他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料。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所有这一切,促使马克思下定决心从头开始,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揭示资本的秘密。从1850年6月开始,到1853年8月,马克思写了厚厚的24本笔记,他把这些笔记本编了号,取名为“伦敦笔记”。笔记的内容大体包括摘录的资料和简短的评论、注释两部分。其中有各种统计资料、理论文献资料、当时社会上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论材料以及马克思自己的精辟评论,内容十分广泛。笔记表明,马克思已掌握了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为以后建造自己的科学大厦占有了充足的材料。列宁后来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

⒉写作中,有效地选择、组织材料是正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主题和材料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主题产生形成之前,材料是形成和提炼主题的基础;在主题产生确立之后,它是取舍和组织材料的依据;但材料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经验告诉我们,对文本中某种思想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材料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是表现深化主旨的支柱:一篇应用文的内容如何,首先要看它使用的材料是否真实可信;其次,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或表述,但必须由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定理、具体数据等材料来表现、支持或证明。没有生动的材料,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要想读者轻易接受你的观点是不可能的。

⒊材料也影响写作成品的形式

材料决定着文章的体式,虽然有些材料可以写成多种文体,但大多数材料只宜写成特定的文体;材料同时也制约着文章的结构,有些较长的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而这往往就是按已有材料的不同属性来安排的。

二、材料的采集

摄取材料的主要途经或方法是观察、体验、阅读和调查。

(一)观察

观察是人类借助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观察力就是写作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发现、认识、感受客观事物的特点的一种能力。

⒈观察的种类和作用

(1)观察的种类,依据对象划分可分为人物观察、环境观察、场面观察等。

人物观察,其中心是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这种观察应该是长期的,因为人本身是复杂的,其表现形式是丰富的。要善于从外在的行动语言窥见其内心性格,要善于捕捉细节。

环境观察,社会环境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善于分析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包含的社会内容,要善于把握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总的发展趋势。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一般要讲究观察的位置和角度,讲究观察的精细和准确,挖掘其独特的美学意义。

如季羡林的散文《清塘荷韵》: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日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场面观察,它限于一定的时空,总要同时观察许多人和物。场面观察要注意整个场面的气氛,要注意分析特定场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意场面活动的基调和层次。

依据性质划分可分为科学观察、实用观察和艺术观察等。

科学观察,以严密的客观性为宗旨,不管由何人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只要它是真正严格的科学观察,对于同一对象只能得出基本一致的观察结果,科学观察的目的在于获得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它排斥主观情感的干扰,力求客观真实。如对茉莉花的观察,《辞海》上说:“木樨科,常绿攀援灌木。叶对生,椭圆形或广圆形。夏季开花最盛,秋天也开花,花白色,有香气。”这是科学的观察,其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会因人而异。

实用观察,是把对象当作一个功利对象,判断感知事物的标准是“它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

艺术观察,以审美的眼光去感知事物,结果是把主体引向精神的愉悦和审美。艺术观察是从观察者的主观情感出发、从审美的关系上认识观察对象。其目的是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富有诗意的方面,并注重捕捉客观事物对观察者的影响。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指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进行艺术观察时,由于观察者的个性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果也不一样。比如,同是秋风,有人感到清爽畅快,有人则感到肃杀萧条。即使同一个人观察同样一个对象,由于其情感和心理的变化,结果也会有差别。比如,同是圆月,有时它让我们感到幸福美满,有时却会叫我们黯然神伤。

以卢浮宫的维纳斯雕像为例,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块石头,那就会感觉到许多污痕、粗斑、空穴等;如果把它当一个真实的女人,那会因其断臂而不快;如把它当艺术品,才会忽略这一切,达到审美。

对整个写作活动来说,作者对生活的把握,首先是一种实用功利的观察,其次才是艺术审美观察,抛开个人得失,用高尚的审美情趣去审视消化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

(2)观察的作用

观察是人们认识、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周围事物不断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茅盾说:“故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包括所谓‘炼字’在内)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4英国诗人及剧作家莎士比亚年轻时从乡下来到伦敦,在一家戏园子当看马的马夫。他在工作之余,认真注意和揣摩舞台上的一切,为他以后的剧本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察是发现和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先让他到外面观察生活一年,并把所看到的记录下来。莫泊桑由此养成了认真观察生活,勤奋写作好习惯,十年之间,写了十六部短篇小说集,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有些文章强调材料的真实生动,作者如果不实地观察,感受是难以深刻的。恩格斯为了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曾用21个月进行观察调查,他说:“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文件,但是我并不以此为满足。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5

⒉观察力的培养

(1)要有正确的态度,要投入、专心。

柳青也说:“我认为最重要的还不是观察与否注意什么的问题,而是观察的态度问题。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论他怎样善于观察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6不热爱生活的人,决没有心思去观察社会;不喜好自然的人,也决不会去观察自然。一个利欲熏心的市侩,纵使在明山秀水间生活终生,也不会体味出山水的真意。

(2)要善于抓事物的特点。

所谓特征,是指人的个性、事的差别、物的不同。每一个事物都有区别于他事物的独有的特征,既包括事物外貌特征,也包括事物的精神。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才算掌握了该事物。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

(3)进行积极的感受和思维。

观察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事物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在对事物表象的把握中及时地捕捉事物对观察主体的影响和启发,通过观察产生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深入思考。这样,我们从观察中得到的就有了三种东西:事物的状况、事物引起的情感、事物中隐含的道理。这就是叶燮所谓‘物、理、情‘。只有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具有艺术眼光的人,能从平常的或异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觉到某种人生意蕴,从人们不屑一顾或一笑置之的对象中感悟和挖掘出深刻的寓意。

(4)五官开放。

观察要用眼睛,据视觉心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的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有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达芬奇曾说,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靠它才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

观察以视觉为主,但并非只限于视觉。为了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多种器官同时开放。

王蒙说:“你看到了雨丝,这是一种视觉的形象。这雨丝可能是细细的,因为这是场春雨,不是夏天那种倾盆大雨;也可能你感觉到一种凉意,有时候,你还会闻到由于下雨泥土潮湿的气息;甚至下雨以后树叶和花的颜色、气味,都会发生变化。下雨的时候,还包括阴天所给你的视觉的感觉,这种阴沉的天空的感觉,也许在某些人身上引起的是一种快乐。如果是农民,他感觉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庄稼地,还有许多地方正需要雨。如果是牧区,对春雨的感觉更敏锐。一场春雨过后,到处都是绿草。连牛啊,羊啊,放羊放牛的牧民啊,都感到非常快乐。所以说,下雨这么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它是与你的视觉、嗅觉、听觉和你的许许多多的一系列复杂的感觉都分不开的。”7

(5)掌握多种观察方法

寻根观察法:

老舍说过,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找到它的“底”。这种寻根观察,必须持之以恒,有的还要反复多次,才能寻出事物的“根”,否则就无法下笔。

比较观察法:

要观察到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鲁迅在散文《雪》中,对南北之雪作了精细比较: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纷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定序观察法:

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观察到的情状也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按确定的顺序观察,才能在行文时一步一步地写来,使得文章层次井然。

换时观察法:

变换认识的时机,从不常见的时刻进行观察认识人物、事物的不同状态。人物和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是富有变化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时序节令里千变万化,而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气候里,也有各种不同变化。进行观察有时须根据需要改换观察时间,以便观察到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节令、时间中的不同表现及其特征。

易地观察法:

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空间里的表现是不相同的。同是一个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地点就有不同的表现。茅盾认为,活人们是到处跑的。一个商人固然常在店铺里做生意,但是也和他的老婆和儿女们另有一种“生意经”。他在商业上打的算盘,不一定就是他和亲戚来往家事纠纷时的算盘,你如果只在他的店铺里观察他,——只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守候他,当然是不够的,你必须跟着他到处跑。从他的店铺里跟他出来,跟他到小馆子里,到朋友家里,到他家里,到他卧房里,一直跟他到“梦”里。你不但要明白他的职业生活,也要明白他的私生活,最隐秘的私生活。这样观察过后你写出来的人物方有“个性”,方是一个“活人”。

观察事物也同样。如同为松树,平地之松与山顶之松不同。黄山玉屏峰有迎客松,是因山顶风大才使得松树伸出迎客之手。

(二)体验

体验是指是主体通过实践的方式感同身受地进入生活以此来认识理解周围世界,是主体的心理结构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体味、感动、感悟。它往往是通过意象、意境传达出来,供读者、观众去咀嚼,去回味,去想象。相对于观察和感受,体验显得更加深刻、更加神秘、更加活跃。

⒈体验的类型

(1)直接体验:亲身经历直接感受。创作者站在自己的对面,把自己的主观世界当成客观对象来加以审视和观照。人类既可以认识和征服外在的客观世界,同时也可以认识和征服自己的主观内心世界。作家、艺术家深入现实、经历人生,在有了丰富、生动的各种感受、认识之后,并不是局限于这些感受、认识,拘泥于眼前的事物,而是力求超越它、升华它,把它们当成客观的对象,站到其对面去,进行审视和观照。

(2)间接体验:主体在欣赏客观对象时,完全溶入到对象里面去。他既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也不是精细地观察,深刻的剖析,而是和对象完全溶为一体,与对象同呼吸、共命运,对对象的一切感同身受。

体验产生的这两种情况,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话来说,就是“以物观我”和“以我观物”。“以物观我”就是超越自我,和自我保持一段审美的距离;“以我观物”就要超越现实生活,泯灭物我主客的鸿沟。

⒉体验的作用

(1)体验是沟通主体与对象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作者和他写的对象有多大的区别,当体验的同感超出功利道德的评价而作审美的选择时,便使作者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趋于一体了。

(2)在把握对象内在丰富性方面,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实现。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生活不过是一个存在着发展着的客观实体;如果不在这个客体中融入主体的深切感受,使它跃动着作者的血脉和灵魂,那么生活永远不能变成真正的艺术。所谓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一种美好的回忆。高尔基曾说,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牡绵羊的时候,没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牡绵羊,而文学家作为一个慷慨好施的人,却必须把自己想象成吝啬鬼。

(3)体验又是写好人物、环境的基本保证。长期深入生活实践,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深入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逐步积累写作素材,写出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优秀作品,是一切卓有成效的作者获取材料的途径。写作就是把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下的体验,近于奇妙地结合起来,合成为一个新的生活感觉。

(三)阅读

⒈阅读与材料

阅读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写作者常常会涉及到各种知识。因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所有食物都亲自去观察采访,而阅读文献资料,将使人们得以了解那些不可能亲自感知的生活和知识,从中获得写作资料。有些文体,如历史传记、文学评论等的材料主要来自于相关的资料和典籍,阅读显然是获得这些材料的唯一途径。即使那些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文章,甚至以虚构为能事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从过去的文章或作品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和借鉴。

⒉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的方法极多,人们常论及的有下面几种。

(1)精读法: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文献,逐字逐句、逐章逐节深入细致透彻理解文献内容,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式。

(2)略读法:略观大意,知其梗概。把文献中无关紧要的、或是已经熟知的内容,整段乃至整章跳过去,只通过寻找关键词语来把握主要内容。这种读法阅读面广、速度快。就实际应用而言,略读是最重要的常用阅读方法。

(3)测读法:就是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不妨站在作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去想。边读边推想,下文应该是什么。把自己的想法与原文对照,学习作者的高明之处。学习与创造相结合则有利于阅读的深入。

(4)评点法: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或写几个字,或写几句话,这就是前人常用的评点法。

(5)写读法:先把原文用心读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默写时,记不住的原话用自己的话写,写完后与原文对照,找出不同并分析原因。抄在笔记上的还是外储的材料,只有经过消化、被头脑吸收才是内储的材料。

(四)调查

调查指的是人们为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和计算,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

⒈调查的类型:

(1)普遍调查:是一种一次性的全面调查,要求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也称普查,如全国人口普查。

(2)抽样调查:是根据随机原则从全部调查对象中,按一定的条件抽取一小部分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查,从而推算出对象的总体情况水平。

(3)典型调查:是通过个别有代表性的对象的调查,以达到对全部对象的基本认识,了解总体趋势。

(4)综合调查:即对调研对象进行多项目、多角度、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力求把握事物的全貌及其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⒉调查的要求

(1)态度要端正:要热情谦虚真诚,和被调查者一起探讨事实真相和本质;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带着固有的观点去找材料,也不能受某种舆论的左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科学的结论。

(2)事先做好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制订调查计划,拟出调查提纲。

(3)充分认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努力从获取第一手材料来开展和深入调查活动。对第二手、第三手的间接材料既要大量收集,又要注意核实。调查所得的材料,要经得起检验。

⒊调查的方法

(1)口头调查

开座谈会:此方法简易可靠。事先要让人有所准备。开会时适当启发,不要随意打断发言。关键问题要谈深谈透。

个别访问:以个人为行为主体进行的调查,主要方法是事先准备好采访要提出的问题,约定时间或随机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底细。谈话内容可由远及近,由粗至细,逐步深入。

现场调查:深入到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调查正在进行的情况,以获得深切的现场感,并设身处地地思索。

蹲点:驻扎在写作对象单位间,全面深入广泛地进行调查,使自己对这个单位有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从而写出较扎实的文章……

(2)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目的要求,事先设计出调查的题目,以卷面上列出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或填写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后要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结论。

三、材料的选择

作者在正式动笔之前,对众多的材料中进行比较,选择最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典型材料的写作行为。一切真正有价值有见解的文章,无一不是在充分获取材料、精心选择材料、恰当运用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一)选材的原则

⒈应选择突出主旨的材料

选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最精当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得充分、突出、深刻。主题是依靠材料来表现和深化的,所以材料的任何失误都会自然地影响到主题。

我们应该选择那些能表现、丰富和深化寓意的材料,但对此不可过于狭隘。材料的代表性并不是比例和频率,而是指那些最能体现内容对象的特性、最能表现故事寓意的材料。有些材料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却能从背景、气氛、情调、意味等方面渲染和烘托情景,丰满寓意,并使叙事富于原始生活形态的感觉性和意味性。

⒉应选择典型的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它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一般的,体现个性与共性、具体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典型化”是对材料在表现主题的力度上的进一步要求。没有充足而典型的材料,主旨如同空中楼阁,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毫无说服力。典型材料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精选。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许多作者不约而同地,偏爱到边远、原始、古朴、的区域去挖掘写作材料。因为作者认为,由那些未经现代文明的洗礼浸染构筑的世界,更能表达出文化寻根的本质。

⒊应选择新颖的材料

新颖,是说材料要由新鲜感。这对于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完满实现作者的意图有着积极的作用。

有的文章,主题未必独特,但因其材料新鲜,也能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一方面,一种新的生活形态或生活现象总是更有可能开掘出有新意的意蕴;另一方面,描述一种富于新鲜感的生活形态,就能增添文章的阅读价值。

⒋应选择真实的材料

所谓真实,是指材料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指材料必须真的存在,严格地符合客观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不同类型的文章和作品对材料真实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一般文本中,要求事实真实。只有文本材料可信,文本思想才能为读者所接受。一是指材料在本质上能反映事物的真实。真实的材料是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保证。文学作品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即艺术真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些组合、改造,也就是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这一般是指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的材料而言。

⒌要考虑文体特点

在不同类型的文体写作中,对材料的选用和表现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说,记叙文应多选取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的材料;议论文关注材料的权威性和真理性,应多选取概括性的,具有逻辑说服力的材料;说明文应多选取有助于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抒情性文章应多选取足以触发感情的材料。新闻报道特别强调材料的时效性,且新闻文体就不能虚构。理论文章就不能挖细节。

(二)选材的方法:

⒈精于鉴别:鉴别是选材的基础与前提。要想让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收到一以当十的效果,就必须对材料进行严格鉴别反复筛选。识别材料的真伪,材料是否可靠,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价值,对应用写作来说,则关系到文章的生命;识别材料的意义,各类材料都有自己的内蕴和相对于主旨的意义,要在众多材料中寻找它们与写作意图的契合点;识别材料的作用,关系到材料在文章中所居的地位,尽量能做到材尽其用。

⒉善于联系:如果纵横联系,就可以挖掘出许多有用的材料充实文章内容。

结构的谋划与设计

一、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和构造,是文章中材料的安排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现。

(一)结构的基本原则

⒈符合事物的内部联系,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

篇章结构要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一件事情,总有个发展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有它的来龙去脉;一个问题,总包含几个方面,有各种矛盾和解决途径。文章结构说到底是客观事物自身矛盾运动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一种表现。客观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以这样一种内在逻辑结构形式而普遍存在的。作者要依据事实发生发展的过程、事物的特征,安排篇章结构,让受文者从篇章结构中看到事物的运动规律。

由此而形成的人们认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思维形式也必然具有符合这种基本性质时,才能够有效地引导阅读者与写作者一道去认识和把握文本中的叙述内容。

⒉要服从表现内容和主旨的需要

材料只有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充分显示其作用。莫泊桑说:“要利用那最恰当的结构上的巧妙,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对其他的事件则根据各自的重要性把它们作成深浅程度适当的浮雕,以便产生作者所要表现出来的特别真实所具有的深刻感觉。”8

一般认为,结构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因此谋篇布局应当服从寓意的需要;读者的阅读目的在于领会和感悟文章的寓意,而结构只是一种工具。但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并非这么单一。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既可以削弱、破坏文章寓意的传达,也可以强化、凸现文章寓意。例如《复活》,初稿只是想表现有关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所以采取顺叙:玛丝洛娃失身——被逐——沦落风尘。后来作者意识到故事的意义,重新确定了主题。作者就改从法庭宣判写起。一开始就紧扣揭露沙皇统治下的法庭的全部荒谬的思想。

而且高超的结构本身也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完整、匀称、自然、严谨。

⒊要接受文体形式的制约

文章体裁不一,它在反映生活时的角度、容量、表现形式等的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如诗歌,其特长在于抒情,其结构特点表现为分行分节,音乐性和节奏感都非常强烈;而戏剧,其特长在于以对话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其结构特点表现为分幕分场,必须有贯穿全剧始末的戏剧冲突;电影,它是立体的表演艺术,其特长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有着直接地诉诸人们视觉的生动形象,其结构特点是以“蒙太奇”连接画面,剪辑巧妙,跳动自如,不受时、空制约。即以一般文章而论,文体不同,其结构特点也有区别。如记叙文,它偏重于记事写人,往往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或地点的转换来布置材料,故其结构呈现为线索分明、情节完整;而论说文,由于它偏重于议论说理,一般均按问题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来区划层次,故其结构表现为纲举目张、周严朗畅。而像一些实用类的文体,如新闻(消息),结构特点就更为鲜明,大多取由“导语”而“主体”而“结语”这样一种惯常写法。总之,结构和文章的体裁有密切关联。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凑字篇 写作过程论(2)

(二)结构的基本形态

文章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种。

⒈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是文章内在的一种逻辑关系,其主要构成是作者思路与文章线索。

(1)思路:

思路是人们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是作者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认识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

理清思路的方法:

讲求顺序:任何事物和事理都具有各自发展变化的顺序和规律。一定要有条理、有次序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层次井然、恰如其分地安排组织文章的内容材料和结局。

区分梳理:对有关的内容材料仔细研究分析,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

注意逻辑:有的文章看起来似乎条分缕析、眉目清楚,但由于思路缺乏逻辑性,因而各部分不能联结成一个具有严密序列的有机整体,只成了一个种类繁多的中药铺。

编写提纲:可以帮助组织材料,考虑问题周到,免得边写边想。

(2)线索

线索是穿结文章全部材料,推进内容发展的纽带,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艺术手段。

线索的种类:

以人为线索:如鲁迅《孔乙己》里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在这篇小说里,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经过这个小伙计的见闻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切都经过小伙计的眼睛的折光通过他的叙述完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塑造,而这个小伙计并不过多地介入作品中所叙述的故事,仅仅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以物为线索:如莫泊桑《项链》里的项链,就是作为组织情节、联结内容的重要线索。

以感情为为线索:是抒情文体常用的手法,作者依据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感情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如宗璞《紫藤萝瀑布》就由喜悦到怅惘在到振奋的情感变化为全文线索。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常用此法结构文章。如《西游记》中的中心线索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⒉外部结构

主要指文章的外部存在形式。它的结构方式主要有:

(1)时空结构:

一切人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活动,一切事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演进。写作时将诸多材料按时间先后或空间转换来安排。

按自然时序。从开头依照“顺流而下”或“直线向上”逐层发展到结尾。这种段落构成极为常见,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中的段落比比皆是,是段落的基本型。

按空间位置。按照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或内外、左右、上下、前后等空间顺序来构成段落。这样构成段落,能够给人清晰的视觉把握。这种类型也很常见。

如写一次民航空难,可以同时引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受难者家属的反应,以此叙事可以自由大跨度地在这些空间位置之间转换。

纵横交错。这种结构方式,各层次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多用于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写作中。传统的写法是纵中有横,即以纵式为主,局部则作横向展开。

(2)情节结构:叙事性文学作品组织材料的基本方式。用一环扣一环的方式将有关的材料组织起来。如《曹刿论战》文章的主体:未战——方战——既战。

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明显的文学性,极尽变化之能事;构思较难。

(3)心理结构

这种结构是以写作者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的次序、变化来组织材料的。主要有:

以认识的发展来组织材料。如贾平凹的《丑石》,情感先抑后扬。许多通讯和报告文学以及推理小说都采用这类结构。有利于营造悬念和神秘气氛,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以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进行表现的形式。在抒情散文中,联想所至涉及很多材料,就用作者的思想感情予以贯穿,使文章在千变万化中仍显出艺术秩序。如冰心的《笑》,作者从月夜美景写起,承写室内幽辉安琪儿圣洁的微笑,再写五年前古道旁孩童天真无邪的微笑及十年前海边茅檐下老妇人慈祥的微笑,最后以“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结。

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结构轴心。写作者依照自己意识的流动来组织材料。人物意识的流动实际上是没有规则顺序的,更贴近心理生活的本来面目。如《春之声》:火车上单调又杂乱、拥挤又亲切,引出感受“落后的祖国正艰难地起飞”,并以此为端点展现主人公的思想流程:满天开花→尽情联想→又万变不离其宗。

(4)蒙太奇结构

原指镜头的剪辑组接。写作中通常将情节过程分解为一个个镜头感很强的片断,通过这些片断跳跃式的组接来安排材料、交代情节。实际上是一种较多使用插叙又不强调过渡照应的结构形态。纪实文学用得较多。

(5)思辨结构

其特点是按写作者的思想认识、理性分析进行结构。如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摆出谬论→批驳谬论→击破谬论写出的评论文章。

总分式,多用于说理文。分述的层次之间呈并列关系。既能反映全貌、总揽全局又便于把握要点、具体阐述。

并列式,这实际上是一种逻辑顺序,多见于议论文。

递进式,各层次之间环环相扣,内容层层深入。各层次之间呈递进关系,要注意各层次之间是逐渐深入的关系,各环节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随意调换次序。

(6)程式化结构:其行文款式有固定的、统一的规定。实用文章的框架多有一定的程式。如论文八大块:标题→摘要→引言→本论→结论→说明→致谢→参考文献。

二、谋篇

(一)谋篇的内涵与原则

⒈谋篇的含义

作者依照主旨和体裁的要求,对所选用的各种材料,进行恰当地组织安排,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统一的整体,达到形式上的完美和谐的写作行为。

⒉谋篇的原则

(1)在谋篇中体现思想的统帅地位

为使思想贯通全文,须对全文的内容组合关系作通盘考虑安排,使之服从服务于主题的表达。《祝福》的首尾渲染新年气氛,映衬祥林嫂在饥寒交迫中去世。这种布局,使作品的思想得到揭示。安排结构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主题。

(2)在谋篇中完成材料的取舍调度

要把一堆材料组成一篇文章,就要让其走向“有序”。一个材料的作用究竟如何,只有在将它放到文本结构整体布局中时才能看得透彻。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思想与材料之间的最佳组合,使二者在精神实质上统一起来。写作者对材料进行选择、取舍的主要内容是:区别主次,进行取舍,确定详写和略写。

(3)在谋篇中完善文本的结构安排

谋篇是写作活动中耗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一个阶段。它的任务是使文章“言之有序”。歌德说:“要费多大力,要用多少心思,才能使一个宏伟的整体安排停当!”9特别是要讲求结构的整体性。文章是生气灌注的整体,有紧密的组织,要通篇一体;还应该使各部分处于合适的位置。文章的结构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有一定之轨。如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对文学作品而言,谋篇布局应尽可能变化出新。

(二)谋篇的内容

⒈选择结构

不重视结构的作者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成为大作家,更要讲究结构的独特。

(1)要想选择精美的结构,就必须对结构加深认识。结构实质上是作者主观思路和事物客观逻辑的产物。现代派还认为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主张有机形式主义,尤其重视形式创新。

(2)所有文本的结构大致有三种基本的逻辑关系类型;

纵向关系: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或客观事理的递进关系来安排文本内容的结构形态。沈从文的《边城》从一开始就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然后依次推进,写翠翠的出生、成长,翠翠与二佬的相识,大佬对翠翠的钟情,大佬的死,二佬对爷爷和翠翠的误会,二佬的远行,最后写爷爷的死,翠翠对二佬孤独而惆怅的等待。故事按时间先后依次推进,节奏恰如溪水轻轻悄悄地流淌,而忧郁与伤感也在逐层弥漫。

横向关系:根据文本思想表达的需要,从不同角度、侧面和范围选取若干材料或事件分别叙说和论证的结构形态。比如说明文,常常以事物的空间组合关系为依据来安排。

纵横交错关系:依据事物发展本身就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客观事理所包含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性质来安排文本层次的结构形态。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穿插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和进行的种种事实和情况。

⒉层次和段落

(1)层次:也称为“意义段”,是文章中各层意思的表现次序,标志着文章内容展开的步骤。作者在行文中一般不注明它的起讫,由读者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划分。一篇文章的主题往往要分几层意思才能表达清楚,每一层意思就是一个层次。

层次的划分体现了作者基本思路的走向和文章内容展开的逻辑顺序。层次表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人们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文章中的反映。层次安排的次序和位置,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不得任意删削颠倒。文章各部分安排须分清主次轻重,有泼墨如云,也有惜墨如金。

不同文体在层次安排上有不同的方法。议论文的层次应根据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它们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次序。记叙文的层次应按照事物发生的先后、因果、始末的关系及空间位置来安排。

(2)段落:是文章中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常称为“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中的文字一般应集中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是层次的具体表现形式。文章应说是积句而成段,积段而成章。

层次和段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层次是整体布局的问题,是整篇文章展开的一个步骤。层次可包括段落,段落从属于层次;有时一个层次的内容比较单纯,只需一个段落即可说明,这时候层次和段落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层次大于或等于段落。

在写作时,先要把文章的层次安排好,具体的段落在执笔时再斟酌、确定。

划分段落要求,首先要统一完整,看段中的话是否把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说完整了;凡是揭示层次内容必须单独成段的,就要作为一段。其次要长短适度,段落多少长短没有一定标准,应视文章内容的需要,体裁的特点,有利于表达来确定。一般来说,篇幅较长或论述细密、叙描真切的文章段落也相应长一些。如学术论文,为了展开细密论述,不割裂论点、论据和逻辑推理,段落十分规范,普遍较长。马克思、黑格尔、康德等重视科学论述的大思想家所写的段落往往很长。有些文章,为强调重点表达感情,常常有极短的段落,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结尾,“活该”两字自成段落。

⒊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运用过渡和照应,可使文章思路彰明、气势贯通、结构严谨。

(1)过渡:是文章中各层次、各段落之间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使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一般在这些地方需要过渡: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叙入议,或由议到叙,由写景到抒情;今昔相联;地点、事件转换;由环境到人物;从概述到详述,或由详入简,从正面到反面,或从反面到正面;等等。

是否需要有过渡的语言形式,视实际情况而定。段落间如有严密的内在联系,不用语言形式的过渡,同样可使结构连接紧凑、文气连贯。所谓天衣无缝,话不接而意接,正是过渡的精妙所在。

(2)照应:照应指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和呼应。照应使前后文彼此配合呼应,体现前后文之间的间接联系。在文学创作中,这一手法运用得极为普遍,因为文学创作讲究结构上的波澜起伏、回环跌宕。而在应用文写作中讲究结构上的平直,不强调结构上的曲折变化。

伏笔:事先只作不引人注目的提示。如莫泊桑的《项链》,福莱斯蒂太太毫不在意地让罗瓦塞尔太太挑选项链,而当罗瓦塞尔太太归还项链时物主连盒子也没有打开便收下了。

呼应:是对前面伏笔的回应。《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写曹无伤: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作者似乎随便提及曹无伤,直到刘邦脱险回营才一笔呼应:

……沛公至军,立杀曹无伤。

这实在是惊人之笔,它极其自然地把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勾勒出来了。

需要照应的地方:标题与正文;首与尾;前文与后文。

只要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不可能没有照应,但并非处处要照应。现代小说创作不太讲究照应,他们追求事物的或然性,人物和事件常常突然而来,突然而去,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结构。

⒋开头与结尾

比较而言,开头和结尾更多地体现着文章的结构艺术或写作技巧,而文章的主体则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和情感内涵。

(1)开头

开头是文章的起笔,是写作全篇文章的第一步。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破竹之势已成,不忧此后不成完璧。”从作者角度考虑,既要精彩,又要便于下文展开;能确定基调,提携文意。从读者角度考虑,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所谓开门见山式的开头,就是在文章的标题之后,行文一开始直接进入对所写主要对象——主角、情节、主旨的表达:直接叙述、议论、说明。总之,一开始就接触文章的中心内容。

如李斯《谏逐客书》,劈头就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胆气逼人,使读者顿然神旺。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可谓出奇制胜。

所谓曲径通幽式的开头,是根据写作目的,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和故事;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述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歌谣谚语以作叙事的开端。总之,这种写法是由远及近,娓娓道来,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的思想境界,或自然而然地为文章的思想观点所吸引。

如贾祖璋《萤火虫》的开头:

满天的繁星在树梢头辉耀着;黑暗中,四周都是黑魃魃的树影;只有东面的一池水,在微风中把天上的星,皱作一缕缕的银波,反映出一些光辉来。池边的几丛芦苇和一片稻田,也是黑魑鲅的;但芦苇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却隐约可以辨认。这芦苇底下和田边的草丛,是萤火虫的发祥地。

由于萤火虫的特点是在黑夜中现出本事,所以文章从黑夜写起,运用构成分析法对萤火虫活动的情景、场面进行描述,逐渐推出说明对象——萤火虫。

汪曾祺《翠湖》: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破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因为它让我想起翠湖。

(2)结尾

结尾要自然有力。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从作者角度说,好的结尾是全文发展的一个必然归结,它对全面深刻地展现文本思想至关重要。

总结全文式结尾。如贾谊《过秦论》以大篇幅张扬秦国之威,结尾处却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最后一句话,实际是全篇文章的主意。

留有余韵式结尾。在文章行将结束时,往往正是读者沉浸在情境之中、感到寓意之时,是读者情感想象最强烈活跃的时候,这时若能给人以某种回味余地,就能收到增值效果。如鲁迅《故乡》结尾,不直接点题,含有哲理,造成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展望未来式结尾。顺着思路发展,最后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以此鼓动激励人们。如*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的结尾: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我坚信,这样一个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明天,必将到来!

(三)谋篇的技巧与手法

⒈理出思路

在周密审视文章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并确定一条联系各种材料贯通各部分内容的清晰线索,清理出文章的基本走向。理清思路首先是要讲求顺序,要按照事物或事理自身发展变化的顺序和规律安排组织文章,这就是所谓的“序化”;其次是要区分梳理,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类,这就是所谓的“类化”;再次是要讲究逻辑,文章各个部分的联结成应该是在一定逻辑关系下的有机组合;最后是要编写提纲,这样可以系统地组织材料。线索犹如人身上的脉络,是连缀材料、贯通气势、使文章条理化的依据。作者为了把充沛的感情、闪光的材料加以贯通和串联,常常为寻找和认识线索费尽心机。散文创作的构思,最难的是要找出一条贯穿各种素材的红线。

鲁迅心头积淀着一些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悲惨生活片断,怎么把这些互不连贯的零星材料组成一体?鲁迅设计了一个线索人物——咸亨酒店的小伙计。通过他的眼睛,把孔乙己的几个时间相距很长、互不连贯的生活之“珠”串在一起。一篇两千多字的小说便有了深广的社会容量。

⒉点出文眼

以高度凝练的文字,提纲携领,点明主旨,纲举目张,并照亮全篇。文眼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聚光点。在选材时要善于发现,在谋篇中要善于使用,通过精心的选择与提炼,将有文眼意义的材料安排在文章的关键部位,从而导引所有材料共同聚焦于主旨之下。

司马迁《史记》善藏眼目,写《李将军列传》,以“数奇”(即机遇不好)为文眼,飞将军李广能征惯战,一生几经劫难,为汉室立下许多功勋,但立功不受赏,忠勇不被用,最后自刎身亡。司马迁对李广一生委屈同病相怜。《商君列传》以“法”为眼目,《伍子胥列传》以“怨毒”二字为眼目。这些文眼,都是文章的聚焦点。

⒊辩证谋划

首先是“开合有度”。开就是生,写作者要从眼前事物生发开去,由物及意、由此及彼。合就是收,文章生发出去之后还要收得回来。文章各部分不可能句句扣题,一是写不深入,二是阅读效果也不好。文有断续开合,才会曲折生姿,所以高明的作者谋篇讲究开合断续,一开一合、一断一续就构成了文章的波澜。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开大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有穿插,有突袭,有遭遇,有迂回,令人叹为观止。莫言的《红高粱》以余占獒袭击日军汽车队为主线,行文中不断岔开,中间插入罗汉大爷被剥皮的故事,我奶奶坐花轿出嫁的故事,任副司令与余大爷的故事,我奶奶和我爷爷的爱情故事,中间又不断地闪回到主线上来,结构便更具空间效果。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有了一层意思,只能实实着着地写出这层意思完事,就是开不出去,因而文章局促,不潇洒,无气势。

其次是“曲直有意”,曲是指文势发展曲折迂回富于变化,直是指文势发展简明平直不刻意渲染。曲直结合的写作辩证法要求谋篇布局要有意识地从正面、侧面、反面等多个角度审视观照。若文章写得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就会激起读者的强烈兴味,使人觉得长文不长,短文不短。为什么武松打虎打了一只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李逵打死了四只老虎却没人提起?原因就在于前者写得曲折有致。曲直结合,在议论文中主要表现为正面论述与侧面或反面论证相结合,以求在多角度交叉中使论点得到更透彻的阐释。

最后是“疏密有间”,疏是指行文简略,密是指行文周密。疏密有间是要求在文字表达和内容安排方面要把握好匀称、详略的关系,讲究整体和谐。善文者理疏密有致,以显现文势文貌的腾挪善变,别生姿态。

《左传》里有相当篇幅,是记叙春秋诸侯之间的战争,但作者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将战争作为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的描述。因此,关于战场上两军生死搏斗的对阵,写得很简略,而对双方交战的背景、战争的形势、起因以及各自的谋划准备都写得十分详实。梁启超有过一个统计,《左传》记战前为详,多则占全篇十分之七以上,少则也有二分之一。王源说:“左氏叙战,每将权谋、方略铺叙于前,而实叙处不过一两言。简练直捷,绝不拖带。总之着神于虚,省力于实,所以虚实不测,灵怪百端。庸手反之,故详则失其繁,简则失之略。即无繁与略之病,而终不能有生气。”10

文风与文采

一、文风的形成与培养

文风,是通过文章全部内容和形式所透露出来的一种写作精神和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写作、对待读者、对待生活这样几个方面。

(一)文风的形成

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艺术个性,是作者思想艺术技巧成熟的标志。风格无优劣,文风有好坏。健康的文风是中国文章写作的本质主流和优良传统。它对文章的普遍要求是:言之有物,真情实感;准确、鲜明和生动。

文风的形成固然受时代文风的影响,与所崇尚流派、与师承有关,但最终还是取决于本人的作风。一个人注重调查,就不会在文中信口雌黄;一个人爱憎分明,就不会在文中态度暧昧;一个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就不可能随波逐流。

(二)文风的培养与倡导

古代多数学者是明确反对晦涩藻饰文风的。他们强调“修辞立其诚”,追求一种质朴、自然、清新的文风,反对造作、雕饰。白居易是提倡优良文风并身体力行的一个杰出代表,他主张“著诚去伪”,禁绝“淫辞丽藻”,以诚实的态度写质朴之文。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批判党八股的文风,严肃指出“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求大家写文章、说话应该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端正文风。郭沫若指出文风问题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主要还是思想和思想方法的问题。其次,端正文风还要从语言运用和写作习惯上下功夫。要约束自己,要顾到读者。要尽可能写得准确、鲜明、生动,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要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着想。从而使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去虚假,求真实;去空洞,求充实;去陈腐,求新鲜;去雷同,求创造;去刻板,求活泼;去浮华,求质朴;去晦涩,求鲜明;去冗繁,求精炼。并由己及人,养成健康的良好的文风。

二、文采之美

人们追求文章的美,一是为自我欣赏的需要,二为赢得读者,三为扩大传播的需要。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不光要把意思说清楚,还要生动灵活,具有说服力,让人不得不接受。不光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有序,还要言之有文。词语丰富,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文章的语言能恰当地、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富有美感,这就是文采。《共产党宣言》的开卷之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是哲理与文采、形象和思想的最佳组合。马克思、恩格斯向旧世界挑战的时候,就是这样从容不迫,诗情洋溢,充分显示了自己的精神优势!这也使人感到,学术方面的文著,融入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文采风流,其效果当然是别具一格的。

(一)语言的要求

⒈准确贴切:“辞义相符”是用意准确的基本含义。作者要深入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从产生它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去把握它所负载的、超出一般所指的特殊意义,努力把自己意识到的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同义词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感情态度,如果作者能掌握词义,词恰当、别致,就可以使文章增添光彩独具魅力。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语言十分考究,如形容美丽的就有“艳丽”、“奇丽”、“富丽”、“瑰丽”等,可谓准确形象、细致入微,充分注意到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

吕叔湘先生在一次讲话中对同义词的选择令人赞叹:

大概就是那个发言闯下了祸,所以今天就非要我讲不可。这叫‘自作自受’,没有办法。刚才主席已经声明了,我这个不是报告,是讲话。我想也不是讲话,是谈话或者是谈心。我是一个代表……跟大家谈谈心。

⒉自然明白:虽然是极普通的字句,却因具有真挚的内涵而有感人的力量。会写文章的人往往像是在叙家常,清清楚楚地写,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奥的道理。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中指出: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

⒊生动形象:强调语言的表达效果,把语言运用得富有文采。语言的形象首先在于作者对生活的准确的观察、体验、感受。如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都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的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

这里作者用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词语,把白马湖的严寒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同身受。

(二)文采的表现

⒈声韵美

写作者恰当地利用和发挥语言的声音特性,使语言表达具有一种音节匀称、声韵和谐、节奏优美的效果。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用入声韵“绝”、“灭”、“雪”,音质急促低沉,创造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正好与柳宗元失意的孤寂冷漠的思想感情相协调,形式与内容高度和谐,深化了意境。

《诗经_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窕窈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的前一部分赞美淑女,想求淑女,轻松抒情,用音色细柔的平声韵“鸠、洲、逑、流、求”;后一部分,求之不得,心情烦燥,改用短促沉重的入声韵“得、服、侧”,把哀伤、急迫的情调烘托出来了。

⒉色彩美

不同色彩的视觉体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和不同的感情反映。

如艾青的《绿》: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碧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诗人以绿色为基调,并倾注了主观的激情,他为春天的来临而欣喜。

⒊华丽美

指通过对语言的适度修饰所形成的一种美辞佳句、华彩纷呈的效果。积极修辞和适度繁复是构成语言华丽美的基本因素。如《阿房宫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水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⒋朴素美

语言的生动形象并不全都得力于描写。有些不尚雕琢的朴实语言也是十分精彩的。如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提到讲话,可就触到了陈奂生的短处,对着老婆,他还常能说说,对着别人,往往默默无言。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可说……他从来不会打听什么,上一趟街,回来只会说‘今天街上人多’或‘人少’,‘猪行里有猪’,‘青菜贱得卖不掉’……之类的话。他的经历又和村上大多数人一样,既不特别,又是别人一目了然的,讲起来无非是‘小时侯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算上了四年学,早忘光了’……索然无味,等于不说。他又看不懂书,看戏听故事,又记不牢。看了《三打白骨精》,老婆要他讲,他也只会说:‘孙行者真凶,都是他打死的。’老婆仍不满足,又问白骨精是谁,他就说‘是妖怪变的。’还是儿子巧,声明‘白骨精不是妖怪变的,是白骨精变成的妖怪。’才算没有错到底。

这里作者并没有展开什么场面和人物,但在夹叙夹议中融进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一个老实巴交、性格木讷的农民形象活灵活现地站到了读者面前。

⒌简洁美

简明、纯净、精练。南朝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有人说它抵得上一篇《江南赋》。切不可博士卖驴,书卷三纸,不见驴字

⒍繁复美

不必以繁简去衡量文章的优劣,关键要看是否自然、贴切。行文的目的是恰当、准确地表达内容,该繁则繁,该简则简。《红楼梦》第32回,史湘云与宝玉谈话,恰被林黛玉听见“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接下去洋洋洒洒写了一段内心独白: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老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我虽为你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了。

作者描写了林黛玉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极为细腻详尽,富有层次感。但如果仅以“又喜又惊,又叹又悲,不仅泪又下来”一句来表现,则很难写出林黛玉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来。

⒎感性美

语言表达的感性美,指叙述、描写、抒情,能使阅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例如《水浒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中的三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打得眼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却似作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响。作者选择了形象感很强的词语,奠定了唤起读者相应的表象活动和感情体验的基础。在语言技巧的运用上,作者连用三个比喻,且和通感手法相结合,使读者想象中“复活”的形象画面有声有色有味,不仅清晰生动,而且具有很强的立体化效果。

⒏理性美

对文本理性内涵的表述准确而清晰,表述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善于选择含义最确切的词语,善于使语言表述过程具有最严密的逻辑效果。如李斯《谏逐客书》堪称典范。作者就是靠层层推进的滔滔雄辩,使得嬴政幡然悔悟。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秦国历史上昔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的范例,形成一种多方论证的逻辑效果,将客之有功于秦的方方面面作了全面清晰的论述,从而使得“客何负于秦”的诘问显得理直气壮,也使得“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的反证推理显得有理有据。

起草与修改

一、起草

起草,是动笔写作的第一步,是用书面语言将构思的成果物化为文章的一个过程,其实质是作者捕捉思想内容并具体建构其形式,是构思后作者主体生命的积极运作。起草又称拟稿、拟文,实际上就是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的拟写过程。在通常情况下起草的最初形态是文章的初稿。

(一)起草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起草是文章从无到有过程的关键步骤。作者唯有跨出了起草这一步,才算是进入了真正的写作过程。起草是构思的实现。不管作者的选题如何恰当,立意如何深刻,搜集的材料如何丰富,构想如何精巧绝伦,若不经过起草阶段,这一切都还停留在‘运思‘阶段,还只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个未知数,至多不过是“腹稿”而已。只有经过起草,用语言文字把它固定下来,作者的脑中的存在才可能脱离作者的大脑,找到自己的独立形式,它才获得了文章的相对确定性和明晰性,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生命。起草对文章来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可以使运思成果书面化、物质化,又为下一步的修改和定稿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思想的深度、观点的新颖、思维与判断的严密与准确度、表达得体与流畅等,都会在起草阶段得到充分彻底的展现。起草过程是作者思想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期。起草是文章质量的基础。写初稿通常是动手写作的最重要工作,也是最需要花费心思的工作,甚至是文章写作成败的关键。所以不能马马虎虎,应当全力投入,力争使初稿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使文章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墨韵留香--同人篇 彩虹曲

彩虹曲一路彩虹

作者:边胤

命运逼你无奈,

请别认为很失败。

人生是副差牌,

就让勇气来喝彩。

生活不会一路彩虹,

我们需要向前冲,

飞翔在天空,

放飞心中的梦。

生活不会一路彩虹,

远航总伴有狂风,

冬天的冰霜,

酝育春天的梦!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外传:月关 第一章希望

 作者:李观鱼
  清亮的河水象一条银带,河水旁边是银白色的沙土地,银沙细软。再远些的地方,草地十分茂盛,约有小半人高。没有风,一根根野草傲然挺立着,一动不动。

  张胜拖着一只藤条编的小筐从草地里走了出来。他已经打了大半筐的猪草,小筐沉甸甸的,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这份量已经不是他能背得动的了。

  张胜细长匀称的身段,在同龄的孩子里,身材不算高也不算低。他穿着一件肥大的草绿色上衣,破破烂烂的,那是舅舅家喜子哥长大了穿不了匀给他的,下边是一条打着几个补丁的条格子裤子。

  由于半个月也不洗脸,小脸上满是泥垢,有几道白色的痕迹,那是他哭泣时泪水冲刷出来的。两只眼睛其实很大,但他总象没睡醒似的,眼角还糊着眼屎,看起来非常邋遢。

  河边的细沙晒的温热,细软的就象过年时蒸馍烙饼的白面,张胜很喜欢赤脚走在上面的感觉。他喜欢这样的细沙,烫的脚心痒痒酥酥的,而且它们非常细,其细如粉,所以虽然柔软下踩过去却只是一个浅浅的小脚印,非常可爱。

  还在他小的时候,妈妈就用这里的细沙给他做过沙土裤子,双层的裤子里面一格格的隔开,里边装上这种细沙,这样妈妈下地干农活的时候,就不怕他尿湿裤子了,那细沙可以吸附水份。

  拖着猪草筐走到小河拐弯处的时候,是几棵老枣树。那枣树有年头了,据说抗日战争的时候这一带平原鬼子的炮楼可不少,游击队就在那棵造型酷似拖拉机的枣树底下吊死过一个帮着小日本欺负老百姓的翻译官,听说本来他们是想用枪的,但是为了节省子弹,所以才用了这个办法。

  听说这故事之后,每次走到这树下,小张胜心里总有种阴森的感觉,虽说是心理作用,不过天太热时他却喜欢待在这儿。

  张胜走过去,把筐放在树下,抬起袖子擦擦脸上的汗水,骑到那横探出来的枝干上在阴凉的树下乘凉。忽然,他看见远处有一辆自行车,那时代自行车在农村也算是一件奢侈品,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的,张胜急忙定睛看去。

  “是俺娘!”张胜心中一喜,立即跳下地撒开双腿飞奔起来,拼命地跑出去,沿着黄澄澄的麦田地垄追赶着。

  “娘!娘!”张胜大声地叫着,不断地挥着小手。

  大舅骑着借来的自行车,正载着妈妈出村,妈妈听到了他的呼喊,远远的向他挥了挥手,不过车子却没停下。

  张胜跑的飞快,一跤摔在地上,膝盖都磕破了皮,可他根本顾不上管,仍然奋力地追赶着,但是一个五岁的孩子怎么可能跑得过自行车?车子越来越远,终于消失在路口了。

  张胜站住了身子,立在村头放声大哭。他心里真的很难过,被妈妈送到姥姥家里来生活了两年了,很少见到妈妈,可每次见到时间都是那么短。

  他好想待在妈妈身边,每次都号啕大哭着要跟着妈妈回家,可妈妈就是不答应,结果为了怕他纠缠,有时候回娘家如果他不在,都不等他回来。

  张胜小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哀伤,他站在村口不停地哭。村里的乡亲都认识他,大舅是生产队长,人缘是非常不错的。有些路过的叔伯过来摸着脑袋劝几句,可是倔强的张胜使劲一拧肩头,根本不接受他们的好意。

  他站在村头不停地哭,哭累了就站在那儿想,越想越委屈,然后就扯开嗓子接着哭,黄昏了,夕阳把他的影子拉的好长,天边挂上了彤红的晚霞,大舅骑着自行车从张庄回来了。

  “你这死孩子,怎么还在这儿呢?你哭啥呀?”大舅一条腿支着地撑着自行车,脸上的神气有点好笑。

  张胜不理他,把头一扬,哭的嗓门更大了。

  “你这死孩子,你爹当兵,你弟弟才两岁,你说你娘一个人拉扯得了你们吗?姥姥和大舅对你不好啊?家里就一个鸡蛋都煮给你吃,你有啥不乐意的?”

  “俺不要鸡蛋,俺要俺娘,啊~~啊啊~~~~”,张胜嚎啕的声音更惨烈了。

  大舅怒了,他噌地一下跨下了车,一脚把撑子踢好,抬腿便脱下一只布鞋:“你这死孩子,还没完了是不?你看俺不抽你!”

  “啊~~~啊啊~~~”,张胜一边抗议地哭着,一边撒腿就跑,大舅做势追了几步,也就趁机停住了。

  “亮子,听说咱家小胜在村头哭呢,你看到了没?”姥姥从乡亲那儿听说了,风风火火地赶了来。

  张胜的姥姥是小脚,张胜每天早上都看到姥姥用长长的布条缠脚,要穿鞋下地好费劲。不过姥姥走路飞快,六十多岁的人了,体格非常好,皮肤红润,头发如墨没有一根白发。

  大舅连忙迎上去,说道:“娘啊,没事了,小胜看见妹子回村了,这不没追上就哭嘛,俺刚说他了。”

  “你看你这孩子,你说他揍吗?孩子这不是想他娘了吗?快去把他找回来,你可不许动他一手指头!”老太太一听发火了。

  “哎!哎,俺知道了,娘你先回去吧,俺马上去找他”,三十出头的大舅连忙陪着笑脸说道。

  张胜跑到早就只长叶子不结果的那棵老枣树下,越想越是伤心。这孩子从小就爱钻牛角尖,想不通的问题可不会轻易放弃。

  枣树林子旁边是一片蓖麻地,里边一幢三间的老房子,住着张胜的远房四姥爷。听见孩子的哭声,四姥爷走了出来。

  四姥爷是独身,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武攻队,据说还有一身好武艺。六零年的时候,全国性的大灾荒,家里买不起油,四姥爷灵机一动,用自已熬的蓖麻油炒菜吃,结果吃了以后全身浮肿,又诱发了其他毛病,最后留下一脸的麻子,坑坑洼洼的挺吓人,小孩子们都不愿意亲近他。

  “小胜啊,这是咋了?”四姥爷笑眯眯地问。

  张胜一梗脖子,抽泣着不吱声。

  “小孩子家家的,有啥了不起的大事,啊?你可是男子汉,不要哭了!”

  张胜忍不住了,把心中的委曲对四姥爷说了出来。

  四姥爷叹了口气,摸着他的头说:“胜儿啊,你娘要是照顾得来,能不管你吗?你爹在外头当兵,你娘又要管你弟弟,又要种地干活,这不是忙不过来吗?你这孩子咋这不懂事哩,在家里你是老大,不得多吃点苦?听话,回去吧,啊!”

  四姥爷哄完了趿着鞋子要回去,张胜扯着嗓子继续嚎哭:“俺不回去,大舅打俺!”

  他抽抽答答地哭道:“俺又没干啥,俺娘不管俺,就俺娘不管俺!哇~~”

  四姥爷见了哭笑不得,扭过身想了想,那满是疤痕的可怕脸庞勉强挤出一丝和气的笑容道:“这天都快黑了,你这孩子,不回家那就去姥爷家去吃口饭,走吧走吧!”

  四姥爷没成家,一个人住,不过他是参加过革命的人,大队上有照顾,生活还不错,粥也是玉米面的粥,可咸菜里香油可没少放,张胜就着咸菜喝了一大碗,看的四姥爷直笑:“这孩子,挺能吃的,将来肯定蹿个大个儿,跟你爹一样。”

  小张胜吃了个肚子溜圆,可没见家里人来找,心里臊得慌,不好意思一个人回家去,就坐在四姥爷家的门槛上等,他知道再晚点不回去,姥姥肯定逼着大舅来找他。

  四姥爷穿了身黑粗布的裤褂,趴那平地上吹胡子瞪眼的,跟只蛤蟆似的,张胜还是头一次看见,不禁被逗的咭咭直乐。

  四姥爷也不理他,象蛤蟆似的趴了半天,然后又跳起来,从一边的青草堆里提起一把沉重的大铡刀,摆了一个造型,在头上这么一绕,没几下功夫,一把大铡刀便舞的霍霍生风。

  院子里种着蓖麻,中间一条小道叶子都探了过来,只有屋前边是空地,可张胜坐在门槛上看的有趣,四姥爷怕不小心伤了他,步子便往那蓖麻的过道处移去。

  “四姥爷,你这是揍嘛泥?”

  “啊,这是功夫,懂吗?刚刚姥爷练那是气功,硬气功,这大刀更厉害着呢!”

  四姥爷平时也是一人独居交往的人少,和他这一说话也兴奋起来,五十出头的人了,一柄大铡刀上下翻飞,心里高兴着咧。

  “想当初,你四姥爷俺,十里八乡也是头一条好汉。有一年鬼子下乡大扫荡,俺可巧的就碰上了,俺单枪匹马一人对付三小鬼子,那请文明用语的鬼子军曹当头就是一刀,老子横胯这么一撞,拦腰一抱往波棱盖儿上一顶,就他娘的把脊梁骨给他撅折了。俺抽出刀来……”

  “哗!”四姥爷说的开心,那大刀斜着一砍,一株蓖麻被削成了两截,他也满不在乎。

  张胜看的眼热,忍不住跳起来,过去扯他衣襟道:“四姥爷,你教俺呗,俺想学学泥”。

  他一走近,把四姥爷唬了一跳,急急地收了大铡刀,差点儿没闪了腰,忍不住瞪眼道:“你这死孩子,咋就悄没蔫儿地过来了泥?这要是磕着碰着可咋整嘛?”

  张胜却不觉危险,仍旧道:“四姥爷,你教俺呗,俺想学咧!”

  四姥爷乜斜了他一眼,道:“你那小身板儿,能学嘛?”

  “学那硬气功,还有耍大刀!”

  四姥爷声音一窒:“你学?你学嘛……”他摸摸后脑勺,问道:“你知道丹田在哪儿满?”

  “知不道!”

  “就是你那个肚脐眼的下边三寸。”

  张胜低头瞧瞧,有点臊得慌,忸怩道:“四姥爷,你就说是小鸡鸡就完了呗,还啥肚脐眼下边泥?”

  “你……你这个死孩子,傻地是没治了,你肚脐眼下边三寸就到了小鸡鸡了?你地小鸡鸡咋长那么长咧?来,让姥爷开开眼!”

  四姥爷说着去扯他裤头,张胜便笑着躲开,一老一少正闹的开心,就听外边有人喊:“胜儿,张胜儿,回家吃饭咧!”

  那声音正是大舅的声音,四姥爷便直起腰冲外边喊道:“亮子,孩子在这儿呢!”

  说着对张胜道:“行了,你也别和你舅呕着咧,瞧你造那埋汰样儿,还要学功夫咧,赶紧回家洗洗腚早点睡了吧,”。

  “那俺明儿个跟你学功夫!”

  “行了行了,快去吧,你不怕苦你就来,姥爷不怕不教你,就怕你学不了泥!”

  这时大舅走了进来,对四姥爷道:“四叔,你吃过了?”

  四姥爷道:“昂,吃过了,胜儿,跟你舅回去吧。可别再哭啦,过两年你爹就转业了,那时你就能回家去住了,呵呵,要是你爹出息了,提个干,当了军官,说不定你还能随军去县城里住呢。回去吧,啊!”

  四姥爷安慰了几句就回屋了,张胜跟着大舅往回走,他不太明白这些新名词,不过意思多少猜出来了。爸爸快转业了,转了业就会回家,自已就能回到妈妈身边去,要不就得等爸爸当军官,当了军官自已还是能回到妈妈身边去。不管怎么说,反正是不会太久了。

  张胜破啼为笑,他擦擦眼泪,跟大舅去拾了他的草筐,然后一块回家了。此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存下了平生第一个愿望:爸爸早点转业或者提干。

  回张庄还是去县城,那是小问题,重要的是,能和妈妈在一起,妈妈在的地方,不就是他的家么?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外传:月关 第二章家园

 作者:李观鱼
  张胜回到家的时候,院子里好多人,几条长凳子横七竖八地摆在那儿,有几个村民正抽着劣质的旱烟。这种场面在舅舅家常见,舅舅是生产队长,每回记工分,村民们都会集中到他家里来。

  看到他回来,平子叔便打趣地笑道:“哟,胜儿回来啦,来来,告诉叔儿,老母猪是怎么蹭圈的啊?”

  平子叔比较懒惰,家境比大舅家差的多,有一回平子叔上工时捡了五分钱,他就喜滋滋地回家了,反正一个工分才两分钱,这一下等于干了两天半的活,那还上什么工呐?气得平婶儿大骂他没出息。

  张胜气虎虎地扭过脸去没理他,黑红脸庞的村民们便轰堂大笑了,立即又有人吧嗒着旱烟袋,笑眯眯地说:“小胜儿啊,来,给大爷讲讲雷锋在大雨天是怎么帮大嫂的?”

  这里边有个典故,张胜还小些的时候非常可爱,村里人逗他,每次问他老母猪是怎么蹭圈的,他就很认真的跑到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下起劲儿地蹭身子。如果有人问他故事,他也大着舌头但是很认真地讲给人家听。

  比如雷锋叔叔帮着大嫂抱着小母(女)孩啊,听说去县城的公路上有个大奔泥(闺女)让大卡车撞死了啊,童言稚语加上半通不通的语言常常逗的这些老爷们哄堂大笑。

  不过现在长大了些,张胜就知道他们在戏弄自已了,小小心灵的自尊很是受伤,所以张胜不肯再配合这些坏蛋了。

  姥姥听到声音迈出了门槛,张胜一见,已经遗忘了的委屈涌上心头,立即号啕一声:“姥,呜呜呜呜……”

  大颗的泪珠劈呖啪啦地掉下来,姥姥慌忙迎上来抱住了他:“你这死孩子,你哭啥呀你呀,别哭了啊,姥姥听了怪难受地”。

  张胜不听,继续大哭,不过眼睛一转,看到大舅从房里出来,横着眼瞪了他一下,嗓门立即小了许多。

  “胜儿,去看看卖甜杏的那个死孩子来了没,姥姥给你买甜杏吃!”姥姥知道张胜爱吃甜杏,便祭出了这件百试不爽的法宝来。

  张胜一听果然不哭了,他匆匆跑出去在村里转悠起来。

  “甜杏喽,卖甜杏喽!”暮色中的传出一阵叫卖声。

  张胜大喜,连忙跑回来,气喘吁吁地说:“姥姥姥姥,卖甜杏的那个死孩子来了!”

  姥姥一听忙说:“喜儿他娘,快给俺拿个鸡蛋来”。

  妗子回屋取了个鸡蛋,姥姥把鸡蛋塞到张胜手里说:“去吧去吧,换几个甜杏吃”。

  一枚红皮的鸡蛋,换了七个黄澄澄的杏子,左右两个破兜里各揣了三个,手里攥着一个,美滋滋地品尝着甜杏的芬芳,张胜终于把悲伤抛掉脑后了。

  天黑了,大舅家的院子里支了张桌子,点着一盏汽灯,村民们开始计算工分了,大舅拿着着小本子,在灯下认真的记录着。

  张胜坐在角落里,过很长时间,才禁不住诱惑,拿出一只甜杏闻闻,然后一口咬破它的皮,让那甜美的汁水沁满口腔。

  慢慢的,院子里的光线越来越暗,村民们的声音也越来越朦胧,张胜垂着头坐在小板登上,睡着了……

  四姥爷原本以为张胜要学武只是随便说说,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张胜跟着姥姥去棉花地里玩了一阵觉的无聊,便一个人跑开回来找他了,拉开架势真要跟他学武。

  “吆喝,行啊小子,还真想学咧?那行,你不怕苦就行,俺先把这刀法从头到尾使一遍你瞧瞧。俺这刀没啥章法,就是势大力沉,还掺和了些摔跤、搏斗的手法,别看瞅着难看,实用咧。”

  “想当初,你四姥爷俺,那也是十里八乡头一条好汉。有一年鬼子下乡大扫荡,可巧的就碰上俺,俺匹马单枪对付三小鬼子,鬼子军曹迎面这么一刀……”,四姥爷那永远不变的口头语又来了。人这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总是念念不忘的,也难怪他总挂在嘴上。

  四姥爷左右闲着没事,想想练练功夫也不是啥坏事,便随意教了他几手。原以为张胜吃不得苦,不料一连几天,这小徒弟热情始终不减,要知道他平素摸爬滚打,上树下河的不少折腾,所以除了站桩觉的枯躁无聊之外,其他的东西还很有兴趣学的,四姥爷便也认真教起来。

  过了半个月,一些基本功都掌握了,四姥爷便传他硬气功。这硬气功其实挺厉害的,只是这年头哪怕在民间也不甚受人重视了,大部分人整天介为温饱发愁,也没人有心思学这个。

  张胜学硬气功学了六七天,这天中午便撅着嘴唇怏怏地来找四姥爷。因为天热,四姥爷穿个无袖的小褂,蹲在门槛上,一手大葱卷饼子,一手放了咸菜的棒子面粥,正那儿喝着,瞧见他模样不禁问道:“咋咧?又让大舅说啦?”

  张胜吭哧半天,没头没脑道:“四姥爷,放屁咧!”

  四姥爷莫名其妙地问:“谁啊?谁放屁啦?”

  “俺放屁啦!”

  四姥爷失笑道:“你这死孩子,放个屁有啥说的哩?放就放了呗!”

  张胜不语,小嘴撅的能挂个油瓶,站那儿就是不挪地方。

  四姥爷跐溜一口粥,咬了口大葱,见他站那儿不动地方,便随口问道:“你放屁揍吗?”

  “俺也知不道,俺就是练那硬气功,练啊练的,就爱放屁了泥。”

  四姥爷恍然大悟,笑道:“哦,俺还以为啥事情泥,那是因为你现在练的还不太得法,肚子里存气儿,等过一阵儿就好了。……还嘛事儿?”

  “可它……老是放泥!”

  “放就放呗!”

  张胜不语,不走,执拗地站在那儿。

  四姥爷无奈地问:“那……臭满?”

  “不臭!”

  “那怕啥地泥?你是个男孩儿,又不是个大闺女,放个屁还臊得慌?”

  “咣!咣咣咣咣咣……卟!”

  这一下张胜逮着理儿了,连忙道:“你瞅瞅,你瞅瞅,放着可厉害咧!”

  “你这个死孩子,俺在这吃晌午饭,你看你这通屁放地!”四姥爷气急败坏地站了起来,摞下饭碗就去脱鞋:“又不是俺逼你练的,你爱练不练,看俺不抽你!”

  张胜一见惹了祸事,撒丫子便跑了。

  四姥爷看着他的背影,骂了几句,忽然哈哈地笑了起来。

  因为这硬气功有放屁的副作用,张胜觉的臊得慌,加上小孩子还是贪玩的,终于也就半途而废了。

  他一直企盼着爸爸早点转业,转业的消息还没有,不过秋上爸爸倒是回来探亲过一次,那时大舅带他回过家。爸爸个头高高儿的,长的极是英俊,只是张胜对爸爸没啥印象,见了怯怯的不敢上前。

  爸爸拿了糖哄他和弟弟,谁肯叫爸爸便给谁糖吃,可哥俩儿却谁也不说话。爸爸在家待了不到半个月便赶回部队去了,张胜也就又给送回了姥姥家。

  到了第二年近秋的时候,他已经六岁了。这一年多来跟着四姥爷该学的他都学了,差的只是火候和练习而已。这时他一直盼望着的事情总算有了结果,爸爸转业的消息还是没有,不过妈妈却让大舅捎他回家去住了。

  张胜欢喜的一宿没睡好觉,第二天一早舅舅带他回家,还捎了一筐鸡蛋。用自行车载着他路过公社的时候,又买了两斤红糖和一包点心。张胜馋的直流口水,他知道,那里边一定有他可以享受的一份。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外传:月关 第三章田园

进了自已的家门,四岁的弟弟正淘气地在炕上爬上爬下,妈妈躺在炕上,旁边还放着一个小布包。屋子里有很多人,张胜对自已父族的亲人反而不太熟悉,所以既没有去看,也没有听他们说什么。
  他和弟弟开心地说了一阵小孩子的悄悄话,弟弟便拉着他的手,献宝似的往炕头上扯,让他看那个小小的布包。

  张胜呆住了,那小布包里包着一个小娃娃,好精致、好弱小的小孩子,红瓷瓷皱巴巴的一张小脸,眼睛紧闭着,一动也不动。

  张胜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这是谁家的孩子?他在这儿揍啥?”

  弟弟张清骄傲地一擦鼻涕,说:“哥,这是咱妹妹,是咱娘的孩子。”

  “啥?”张胜不敢置信地问,然后绕着炕头上的小家伙看来看去,越看越觉有趣,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

  “咯咯咯”的笑声象老母鸡下蛋似的,屋子里的大人们看到他好笑的样子,忍俊不禁跟着笑起来,这一下张胜笑的更开心了。

  “她哪儿来的?嗳,张清,快说,她是从哪儿来的,咋就成咱妹妹了呢?”

  张胜刚刚擦过鼻涕的手指含进了嘴里,转着眼珠想了半天,才说:“俺也知不道,俺问娘,娘没说”。

  “娘,俺咋有妹妹了呢,俺妹妹哪儿来的?”

  二大娘没好气地笑道:“去去,小孩子瞎打听啥。你妹妹呀,还有你、你弟弟,全都是沙土坑里刨出来的,瞧你们跟泥猴儿似的”。

  “谁去刨的?那不能用锄头吧,要是一不小心,那俺们不完蛋了吗?”张胜打破沙锅问到底。

  张清一听,也紧张地点点头,屋子里一帮小孩全都张大嘴巴望着二婶子,这可是关乎他们性命的大事,马虎不得。

  二婶儿哈哈笑道:“当然不会啦,是用手刨的。大人想要孩子了呀,就请边丁庄的老罗奶奶去沙土地里把你们刨出来,送给想当爹妈的人,懂了吗?”

  “俺们都是吗?俺们都是罗奶奶从沙坑里刨出来的吗?”小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

  二婶子不耐烦地挥手道:“都是,都是,去去去,全出去,别吵醒了孩子”。

  炕上的小孩子真的“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仍然紧闭着眼睛,眼角有一滴泪珠。

  张胜心疼了,听说是自已的妹妹,一种疼惜和关怀便油然而生,他连忙叫着把咋咋呼呼的小孩子全领出了屋。

  “咱们上哪儿玩去?要不咱们去看看罗奶奶吧”,有人提议道。

  “对对对,咱们得去谢谢人家!”一个小女孩认真地说。

  家里那头老母猪没有人管,自已在院子里散着步,此时吭吭唧唧地绕到了张胜的背后,用厚实的后背使劲儿蹭着。

  张胜使劲儿推了一把,没推动,便抬起脚丫一脚把它踹开,赞同道:“行,那咱们去看看罗奶奶,好好谢谢人家。”

  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欢呼着跑出了村子。丁庄和张庄紧挨着,路程非常近,小孩子们说说笑笑地跑进了丁庄,有认识罗奶奶家的孩子便领着他们跑到门口,隔着矮矮的篱笆门朝里边使劲地叫。

  一会儿,接生婆罗奶奶拄着拐棍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拉开歪歪斜斜的篱笆门,疑惑地问:“你们这些小家伙,干什么呀?”

  “罗奶奶,是你从沙坑里把俺们刨出来的吗?”

  “罗奶奶,你是在哪儿把俺刨出来的?”

  “罗奶奶,谢谢你,要不俺就不知道到谁家去了”。

  一番童稚的言语,等罗奶奶听明白了,笑的满脸皱纹都绽开了,完成了答谢心愿的孩子们也笑嘻嘻地离开了,老远还回头向罗奶奶招着手。

  等张胜回到家,前来祝贺的人已经走了,这几天是几个亲戚家的人给轮流送饭的,张胜有六个大爷,两个姑姑,他爸爸排行老九,在整个张庄仅他的家族就占了近半个村子。加上产妇吃的简单,倒也不费什么事。

  今天舅舅来了,就自已生火做饭了,张胜和弟弟回到家,灶坑里哔哔吧吧的柴草烧的正旺,大队的刘会计走了进来。

  刘会计近四十的人了,是本村人,大家都认得他,一掀帘儿进了里屋,张胜的妈妈正揽着孩子喂奶,旁边炕上一摊稀黄的东西,刘会计一见说道:“哎呀,可惜了滴,这鸡蛋黄咋洒了一炕泥?”

  张胜妈妈见是大队会计,脸上露出了笑容:“刘会计呀,快请坐。那哪是蛋黄呀,孩子有点跑肚。”

  “哦,哦哦!”刘会计扶了扶黑框眼镜笑起来:“不坐了,俺没啥事,就是给你捎封电报。张书记正开会回不来,让俺给捎回来,你家男人明天就回来了!”

  大队书记是张胜的大大爷,张胜的爷爷死的早,大大爷比爸爸大二十多岁,长兄如父,张胜父母的亲事就是他说和的,在兄弟里面,也是大大爷最照顾这个最小的兄弟。

  站在堂屋的张胜兄弟一听爸爸回来了,心中更是喜悦,虽说和父亲有点陌生,可那毕竟是自已父亲,还是从心底里觉的亲的,这一刻张胜的心里真是觉的已是最大的满足,一家人能团聚,他的小脑袋瓜里可想不出更需要满足、更快乐的念头了。

  第二天,爸爸从部队回来了,他有一个月的假期。

  爸爸长的非常英俊,身高一米七九,刚当兵的时候就被团长相中,当了他的警卫员,他还偷了团长的军服照过一张相,那是有肩章带军衔的一套军装,军帽是大盖帽,可同平常的布军帽不同,放大成七寸的邮回来,就摆在桌子上,比墙上贴的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还要威风、还要帅气。

  妹妹有名字了,叫张欣,爸爸取的。

  每天,那水缸里清冽冽的水都是满的,烟囱里的烟也不比别人家冒的晚。爸爸回了家,这家就完整了。

  可这日子只持续了一个月,爸爸又回部队了。这时,张胜才明白妈妈把他叫回来的用意,以前是他太小,妈妈一个人照顾不了两个孩子。现在他长大了,六岁的孩子能帮妈妈分担家务了,他得回来照顾弟、妹。

  家里的生活很贫苦,每天吃的不过是金黄色的棒米面糊糊粥,紫色的地瓜秧掺着地瓜磨成面蒸出来的窝窝头,晚上早上听着戏匣子里“社会主义好”的歌声下炕吃饭,每天晚上听着“嗒滴嗒,嗒滴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的声音在昏黄的油灯下入睡。

  妈妈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还要种地干活,很辛苦,可是在张胜看来,这却是非常恬静平和的岁月。

  下地的时候,烈日炎炎,妈妈沿着地垄锄草施肥,常常汗湿衣襟。张胜就抱着妹妹,和弟弟在地头儿的桑树下玩耍。

  他是个很尽职的哥哥,虽然他也还是个孩子,可他已经懂得了老大的责任,那就是分担和照顾。他抱着小小的妹妹,哄着她,饿了从瓦罐里盛碗米糊糊喂她,渴了就舀些水给她喝,一边还得盯着弟弟,不让他到河坝上、壕沟里去淘气。

  妹妹的嘴角总是糊着干了的米糊糊,看起来就象个小老头儿。张胜抱妹妹的姿势很笨拙,是用双手托着,有时候,托着托着双臂酸软无力,妹妹便被扔在了地上。

  好在他个子不高,不会摔伤了妹妹,于是就赶紧再抱起来,只要用一勺糊糊,就能哄得妹妹安静下来。

  农闲的时候,张胜就和弟弟张清在村子里到处玩耍,他们沿着修筑的河堤而行,上边栽种着低矮的桑椹树,桑椹从酸涩的绿色刚刚转为白色,就已经开始成为他们的零食,等到变成红色、甘甜的深紫色时,他们的嘴唇每天看起来都是黑色的,常常在晚饭时连豆腐都咬不倒,因为牙齿都酸倒了。

  他们在村后的树林里看屎克螂滚粪球,在村口用大扫把追逐着低低盘旋的无数只蜻蜓,晚上跟着大小伙子们去抓蝉和麻雀。他们在树下生起一堆火,然后挨棵树的去踹,那些蝉便傻乎乎地奔着火堆飞去,落在它的周围,青年们就用罐头瓶子把它们捡起来。

  张胜让妈妈用油炒过蝉给他吃,不过味道并不好,吃了一次也就死心了。他们还在晚上看着大小伙子们拿着手电筒去茅草的屋檐下掏家雀儿,有明亮的光照着,麻雀就呆呆地蹲在里边束手就擒。

  张胜很羡慕他们的本事,他试着在院子里用木棍支了个簸萁,撒上小米,然后拉着绳子躲在门后边,可惜从没成功地抓住一只小鸟。

  不过他成功地抓住过一只蝉,那是跟着青年人去树林中捕蝉的时候,他发现一只蝉,刚刚从地下钻出来的蝉,地上有许多小泥洞,都是蝉钻出来时造成的。这时的蝉还没有蜕变,样子好难看,比屎克螂好看不了多少。

  张胜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蜕了一半的壳,张胜欣喜而小心地把它拢在手心里带回了家,放在家里唯一比较象样的家具,那张写字台里。

  第二天早上拉开抽屉,发现它已经完全蜕化了,一只薄薄的土黄色的蝉蜕旁,是一只翅膀翠绿的蝉,它轻轻地抖动着,样子是那么可爱。

  张胜用新奇的目光观察着,这是生命创造的奇迹。一只从小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虫子,可以蜕变得如此美丽。尽管它在泥里要待上几年,能够展翅飞翔的生命不过短短几个月,可是,那是一个奇迹!

  生命的蜕变,真的是如此精采!

  *************************************

  善意提醒:所谓外传,就是我以前说过的已经写好的几万字的开头,由于是从童年写起,经几位朋友建议,认为应截掉,否则进入情节太慢。

  所以我手中已经没有存稿了,最近工作调整,工作量很大,每天很疲乏,晚上码字时间不多,所以我适时进行调整,最近要一天一更。

  所发的外传,不是我摞下正文不写,去写什么外传,而是把以前写好的那段文字,在不更新的时段发上来,给喜欢看着消遣解闷的朋友们看的。

  不愿影响心中正文印象的读者朋友们,看到那外传两个字,您可以不点开、不去看!特此说明!

  最后:午夜即将来到,推荐赶紧用掉~:)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外传:月关 第四章辛酸

 “喀喇喇!”一个低沉的闷雷,震的窗棂一阵颤抖。
  下起了瓢泼大雨,从敞开的大门望出去,骤雨象丝线一样密集,地面干燥的泥土被激打起一团团尘烟,土腥气冲进鼻子。片刻的功夫,地上就成了一条条流淌的小溪。

  “哥,俺怕!”弟弟张清眼泪汪汪地说。

  妹妹张欣一岁了,也坐在炕上哇哇大哭。妈妈下地干活去了,想不到却来了这场急雨。

  张胜也心慌慌的,可他是大哥,妈妈不在,他得管着弟弟妹妹,他不能哭,他要是也哭了,弟弟妹妹不是更怕?

  安慰的话说了好久好久,雨却越下越大,还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张胜终于也哭起来。他再三嘱咐年幼的妹妹好好待在炕上,然后就扯起一条白床单,和弟弟一人扯着一边遮在头上,哭着跑出了家。

  两个人想不到去地里找妈妈,就这样一边哭,一边在村子里不停地跑着,全身都湿透了,或许潜意识里,他们只是希望亲戚和邻居们站出来安慰他们一下。

  不知是雨太大人们没有听清,还是谁也不愿在这样的大雨里跑出来多管闲事。两个人在村子里跑了三圈,不断地在溜滑的泥地上摔倒,再爬起,都成了泥人,也没有一个人出来安慰他们。

  等他们回到家的时候,嗓子已经哭哑了,一个七岁、一个四岁,两个孩子就象刚从泥坑里刨出来似的,等妈妈淋的透透的从地里赶回来时,见到孩子的模样,也忍不住哭起来,外边的雨哗哗地下着,房子里一家四口也在不停地哭泣……

  小孩子总是健忘的,事情过去了也就算了,弟弟和妹妹还是那么快乐。只有已经懂事的张胜记的那天妈妈伤心之下说的一些埋怨话:

  奶奶生了两个女儿七个儿子,张家在整个张庄占了半壁江山,生产队长、大队书记都是亲叔伯,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肯帮帮这一家老小,不管是下地干活还是分口粮,对家里都没有照顾。军人家属是五保四属户之一,可那照顾粮还差着二十多斤就是不批,老张家的人血太凉了。

  年幼的张胜总是很懂事地安慰妈妈,可是这些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和张家原本就不亲,从此更加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

  尤其是他刚回家那天,一家亲戚都来祝贺妈妈生了女儿,在小孩子的简单认识里,那样说笑亲热的场面,一大家人该是相当亲近了,可妈妈无意中说出的这番话,却让这小孩子过早的认识到人性中虚伪、客套的一面。

  他记起有一次妈妈下地干活回来,很晚很晚了,哄睡了弟弟妹妹,妈妈还得撑着疲乏的身子在油灯下做衣裳。他是睡迷瞪了醒过来看到的,当时问了一句,妈妈随口说是给四大爷家的二哥扯了匹布做件衣裳,等做好了就睡。

  家里没有壮劳力,要去村口水井打水,以妈妈的体格非常艰难,妈妈常去求四大爷家的二哥帮着挑水回来。

  “扯了布给他做衣裳,大概就是一种变相的报偿吧”,年幼的张胜躺在炕上,痴痴地睁着眼想。比起同龄的孩子,他要成熟的多,已经开始思考许多问题了。

  秋天的夜晚,皎洁的明月挂在天上,妈妈刚刚下地回来。

  独轮车上满满的都是刨出来的地瓜,妹妹睡着了,就睡在散发着泥土味的地瓜上边,妈妈弓着背,推着吱呀吱呀的独轮车往家走,远远的,有流萤在空中幻化出一个个光的圆。

  张胜的眼睛困的已经有些朦胧了,他的手里紧紧攥着弟弟的小手,弟弟走路都踉跄了,困的更厉害。

  终于到家了,点亮昏暗的油灯,把妹妹抱上炕盖上被子,妈妈揉着酸痛的肩膀,见两个儿子还眼巴巴地看着她,便问道:“饿了?”

  “嗯!俺饿!”两双亮晶晶的眼睛看着妈妈,有些为难地点点头,他们虽小,也知道妈妈已经很累很累了。

  灶坑里劈劈啪啪地燃起了柴禾,妈妈无力地一下下拉动着风箱,锅里渐渐冒出了饭熟的香味儿,坐在角落里的张胜忽然郑重地说:“娘,俺长大了,一定要学好本事,俺要当生产队长,当了官好好孝顺你。”

  妈妈有些惊诧地回头,仔细地看了看他,忽然笑了:“你这孩子,只要你们出息了就成,将来长大了给你们盖瓦房、娶媳妇,你们的日子都过的红红火火的,妈就开心、就知足了,那时妈也老了,还指望你怎么样哩?”

  “一定的,俺说话算数!”张胜咬着嘴唇,心里只是想。

  丁庄和张庄之间,有两个湾。靠近丁庄的叫甜水湾,水源清澈,湾里长满了碧绿的荷叶和红的、白的荷花,清风徐来,水波鳞鳞,半湾绿叶半湾水,水下澄澈见底。

  张胜会水了,水性还很好,他不但能在水下潜行,踩水时小腹以上部分都能露在水面上,是村子里水性最好的少年。他喜欢在甜水湾里游泳,在这里,他觉的特别放松,就象在家里一样。

  不过村民们显然更喜欢浑水湾,甜水湾里只有不到巴掌大的小白鲢,而浑水弯尽管浑浊不见底,而且水面上没有荷花美景,却有丰富的鱼类。鲫鱼、鲤鱼、鲇鱼、黑鱼,河边柳树的须根里一掏都能掏出几只河虾来。

  水至清则无鱼,甜水湾再美,奉献给人们的更多却是精神的享受,平时人们也许更喜欢欣赏它,可是每当秋天,生产队上开始打捞湾里的鱼时,整个浑水湾就象沸腾的海洋,无数人在水里忙碌,湾边的大盆小桶里肥鱼乱跳,甜水湾便冷落的无人问津了。

  浑水湾的岸边泡着许多麻,麻秆在水里泡的溜滑,每当这时候张胜也喜欢光着小脚丫,踩在滑溜溜的麻秆上,感觉惊惶的小鱼儿在脚底乱窜。

  不过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喜欢留连在甜水湾,有时趁生产队上的人不注意,他还偷一截藕带回家去让妈妈炸藕片吃。是喜欢甜水湾的宁静,还是因为甜水湾里奉献的物质是他能够取得到的,这他也说不清,反正他喜欢那里。

  张胜的身体开始往高里拔,象根纤细的豆芽儿。他的智商也明显比其他的孩子高的多,在同龄甚至较大的孩子里边,游戏时总是由他指挥的。

  这个秋天,是张胜在农村待的最后一个秋天。

  树上的枣子红了,二大爷家的胜春哥爬到高高的树上打枣子,几个叔伯家的孩子正在院里玩,便笑闹着在树下抢枣吃。

  这里几乎家家都种枣树,枣对这个村子里的人来说不是什么金贵物儿,有些人家探出墙头的枣树上红压压的缀满了果实,路人随意采摘,不会有人说什么,小孩子能吃几个枣?何况都是张家的人。

  不料胜春哥在树上看到了,忽然生气地骂道:“张胜、张清,你们抢什么抢?你俩玩意儿给俺滚出去!”

  张胜一下子呆住了,脸孔涨的通红,胜春在树上继续骂:“俺让你们捡了么?嘴怎么那么馋?滚!”

  张清年纪小,还不知道愤怒羞耻,犹自争辩着:“胜春哥,俺们不就捡俩枣儿吗?你骂俺们干啥?俺要告诉二大爷……”。

  “张清!闭嘴,咱们走!”年幼的张胜把手里三枚红枣狠狠地扔在地上,走过去打掉弟弟捡的两颗枣子,拉起他的手头也不回地走了。

  “因为俺爸不在家!因为俺家没人管!还亲戚呢!俺张胜总有一天要比你混的好,你等着吧!”张胜的牙齿咬的咯嘣直响。

  他知道妈妈种地干活,独自操持这个家,非常的辛苦,所以心眼多的他虽心中羞愤不已,却再三嘱咐弟弟不许告诉妈妈这件事,可是年幼的弟弟气不过,还是对妈妈说了。

  一向不与人争、温驯的象头骆驼似的母亲愤怒了,她背着妹妹,两手牵着张胜和张清杀到了二伯的家,指着门口痛骂,叫胜春哥滚出来。

  她流着泪冲里边嚷:“你这没良心的东西,你叔回来,军装、胶鞋全让你要走了,现在不是你缠着你叔要这要那的时候了?吃你俩枣儿你叫俺儿子滚出去!你出来继续耍威风,叫你婶子也滚出去!”

  胜春哥到底没敢出来,二大爷和二大娘把儿子痛骂了一顿,陪着笑脸装了一篮子大枣让妈妈带回家,妈妈没要,回家就叫人给大舅捎了口信。改天,大舅用自行车驮了一口袋大枣来,还带来两棵枣树苗,植在了院子里。

  这枣树苗成了张胜一个新的希望,他和弟弟经常浇水、施肥,盼望着自已家的枣树早一天长大,直到他也能爬上高高的树干,用竹竿在丰收的季节打落许多大枣。那个时候,无论谁来捡枣,他一定很大方,绝不会叫人家滚出去。

  晚上睡觉的时候,觉轻的张胜听见弟弟睡着觉“咯咯”觉,他猜弟弟一定梦到了自家的枣树已经长大,心里便也高兴起来。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外传:月关 第五章报复

 张胜家里养了两头羊,张胜经常和弟弟赶着羊去草地里吃草,那是一定要小心的,生产队的蓄牧地是不准私人的羊进去的,两个人得小心照看着。
  不过要是周围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张胜就会假意坐在蓄牧地边上休息,然后悄悄地扯苜蓿的嫩芽。苜蓿是喂马的,但是嫩苜蓿用来做火烧馅很好吃,剁好的嫩苜蓿,放好佐料,再打进一个鸡蛋,又嫩又香,比小白菜还好吃。

  扯了几大棒藏在怀里,那这天就一定能吃上白面的烙火烧。香椿、桑甚、炸藕片、苜蓿火烧、呛面馒头,可是张胜最喜欢吃的东西。

  不过今天不行,蓄牧地里有人,而且旁边还有别人放羊,张胜就和弟弟赶着羊沿着水渠走,那堤上有草。

  水渠刚修了不久,是县上修的,张清的大舅带着他们村的劳力也参加了修渠。修到张庄时,他们带了口粮就借了张清家的灶起火做饭,因为是自已家人参加修的,张清对这新渠非常亲切。

  河堤上,有时能看到一段蛇蜕,小孩子们总是一惊一炸的说那蛇皮有毒,那蛇从草地上滑行而过时,草地都会被毒的枯死掉,所以谁也不敢去碰。

  有时他们还会看到挖出来的泥土里有半截大腿或者脚丫子的白骨,骨头早已腐朽,里边灌满了沙土,每当看到这东西,张胜总有些敬畏,不过其他的孩子却兴高采裂地拿木棍去敲,直到把骨头敲的碎掉。

  河岸是新修的,草还很稀疏,为了争夺草源,放牧的孩子们有时就会打起架来。二大爷是生产队长,他家的羊总是抢占最好的地段,哪怕别人来的早些。

  今天还是这样,张胜和弟弟赶着羊找到一处草长的茂密的地方,刚在河坝上躺下来休息,二大爷的小四就赶着羊来了。

  “张胜,赶你家羊别处放去,别在这儿放!”小四盛气凌人地道。

  “凭啥咧?俺先到的,修这渠还有俺舅一份哩,有个先来后到没?”张胜火了。

  小四傲然道:“叫你走你就走,咋地?这草不够吃的你知道不?再吵吵让俺爹不给你家分照顾粮!”

  张胜胀红着脸:“俺家是军属,那照顾粮是俺家该得的,你凭啥不给?”

  两个孩子争吵起来,推推搡搡的,这时恰巧胜春哥骑车路过这儿,老远就看到了,上次被张胜的妈妈痛骂一顿,憋了一肚子火的他可逮住了机会,他把车一停,跳上堤坝一脚把他踹倒在地,骂道:“小四比你小着一岁呢,你当哥的敢揍他?不教训你还反了你了!”

  张胜气疯了,“嗷”地一声响,双腿一腿,嗖地一下蹿了过去,虽说他瘦瘦小小的,胜春大了他足有十足,但是被他这一撞,居然把胜春撞了个跟头,滑下了堤坝。

  胜春哥大怒,冲上堤坝揪着张胜的衣领就是两个大嘴巴,然后一边臭骂一边揍他,打了半天出了这口恶气,这才招呼弟弟赶着羊走了。

  张胜跳起来,擦了下鼻子流出来的血,一对小拳头攥的紧紧的,盯着胜春哥俩的背影,眼睛几乎要喷出火来。

  张清气的脸红,从地上捡起个树杈子冲他嚷道:“哥,咱找俩根棒子,把他家的羊打死去!”

  “放屁!”张胜吼道:“不用赔啊?你给俺把嘴巴闭紧点,要是再把咱娘气着,俺踹死你!”

  张胜走下堤坝,在那河渠旁把脸上的血迹洗去,又在腮边略肿的地方不断扑水镇着,生怕肿的厉害了让妈妈看出来会伤心。

  打落了牙齿和血吐,那是为了自已的母亲,张胜并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人。

  半个月后,快到八月十五了,这天晚上月光很好,满地清霜,异常明亮。

  张胜拉着弟弟,又找来许多小孩子,用高梁秆儿折成惟妙惟肖的驳壳枪、冲锋枪,在生产队场院上的柴禾堆里玩打仗游戏。孩子们在草堆里钻来钻去,你追我藏,玩的非常开心。

  过了一阵儿,趁大家玩的热火,张胜慢慢脱离了大家的视线,躲在最远的柴禾堆后边仔细地观察了一阵,然后把他的“驳壳枪”放在地上,悄然闪开了。

  二大爷正在开会,院子里坐满了人,和大舅家一样,这儿也是常常在晚上登记工分。二大爷坐在桌旁,在汽灯下一边抽着旱烟袋,一边拿着个小本本边说边记着各人的工分。

  一个小小的身影悄然到了墙外,他踩着立在墙边的一盘磨,攀着探出墙头的枣树爬了上去。婆娑的树影遮住了他的身子,几缕月光映的他的眸子亮晶晶的,这是张胜,他的面孔还很稚嫩。

  胜春穿着个跨栏背心出现了,张胜从怀里掏出一把弹弓子,把一块小石头放在皮囊里,他刚刚拉开弹弓,胜春在院子里转悠了半圈又回屋了。张胜悄悄缩低了头,耐心地等待着。

  “胜春,把暖瓶拿来,给大家伙儿倒点水!”二大爷磕磕烟袋,冲屋里喊道。

  张胜眼睛一亮,再次举起了弹弓。

  胜春出来了,他手里提着只暖水瓶,摆着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的造型,笑嘻嘻地唱道:“手举红灯四下看,上级派人到龙潭,时间约好七点半,等车就在这一班……”

  “蓬!”一粒石子飞射过去,张胜本想打他的头,一见他这造型,弹弓直接瞄准了暖水瓶,一声炸响,暖水瓶碎了,热水哗地一下淌下来,正烫在胜春哥的脚上。

  “妈呀!”胜春哥一声惨叫。

  张胜一矮身,滑下墙头撒腿便跑,他气喘吁吁地跑回场院,把弹弓子藏好,捡起自已那把驳壳枪,重新加入了孩子们的游戏战团,一群人在场院上继续做起了游戏。

  皓月当空,蟋蟀鸣叫,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上善若水

UID
138
主题
766
精华
0
帖子
9256
积分
5363
活跃
77 点
威望
55 点
签到
0 天
BLG币
1944 钱
筹码
0 枚
在线时间
8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4
最后登录
2014-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外传:月关 第六章生变

  凶手当然没有找到,胜春哥认定是张胜报复他,可是气的直哆嗦的二大爷找到张胜时,所有的孩子都证明他和大家在玩游戏,没有证据他敢怎么样?
  闻讯赶来的张胜妈妈火了,象疯了似的和二大爷吵起来:“胜春不懂事也就算了,你当长辈的也来欺负人?这么多人看着呢,他会分身术?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在这看着呢,俺家胜儿从小老实,他能干出这事?好!他二大爷,这孩子我不要了,俺交给你处置了,你拿把菜刀把他剁了俺都不管!”

  “妈~~~”张胜眼泪汪汪,哭的象个受气的小媳妇儿。

  张清对妈妈的话信以为真,抱着张胜不撒手:“俺不,俺不,俺不让哥哥死,哇……”,他也号啕大哭起来。

  二大爷只是心疼儿子,一时气恼才想也不想就按着儿子的分析找上门来,可是人家大人孩子一块哭,他个大男人,这一来倒成了上门欺负人,眼见围拢来的村民议论纷纷,弄的他十分尴尬,他吃不住劲儿了。

  这时在大队当书记的大大爷赶来了,一瞧全是自已家的人在全村面前出丑,气的脸都青了,他大吼一声道:“都吃撑着了?没事的都回去睡觉,有什么西洋景好看?”

  吼退了村民,他又冲着二大爷没好气地说:“你瞎扯什么蛋?一个七岁的孩子有这心眼儿?你家那个胜春,仗着你那点势,一天也没点正经事干,还指不定得罪了谁呢?去俺家里拿瓶獾油给他抹抹,你也该管管他了,别老给他撑这腰。”

  大大爷还是颇有威信的,二大爷便闷着头走人了。大大爷转头又劝张胜母亲:“俺说老九家的,算了算了,谁家的孩子谁不疼啊,听说胜春都烫吐噜皮了,要是感染了脚还不废了?也难怪你二哥着急,行了,你也别生气了啊,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这么晚了,早点回去吧”。

  大大爷是张胜妈妈和爸爸的婚姻介绍人,在兄弟之中对他们家又比较照顾。而且大大爷比张胜的爸爸大二十多岁,确实具有长兄如父的威严,所以妈妈也就不吭气了。

  一家人往回走,半道上,妈妈停住脚,忽然盯着张胜问道:“胜儿,到底是不是你干的?”

  张胜斩钉截铁地道:“不是俺!俺真的没干过!”

  满天月色,照着一张稚嫩的小脸,星光在他的眸子里闪闪发光。

  妈妈信了,说道:“嗯,那咱回家,谁想随便欺负咱,那可不行。你二大爷再找你碴儿就告诉娘!”

  “哥!方才狗子他们一伙打的可猛呢,俺到处找你找不着,你去哪了?”趁妈妈去洗脚的功夫,张清钻出被窝,挤进张胜被窝诡异地笑着问。

  “睡你的觉去,俺还能去哪儿,他们人多,俺藏的地方秘密呗!”张胜心里惊了一跳。

  “嘿嘿!”虎头虎脑的的弟弟笑嘻嘻地钻进了自已被窝,闭上了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悄声说:“俺就知道,俺哥可本事着呢。你放心,俺这回绝不跟妈说,跟谁都不说!”

  张胜扭头看去,弟弟仍然闭着眼睛,圆圆的脸蛋红扑扑的,嘴角向上勾起来,笑的特别甜。

  张胜哼了一声,把腿伸过去在弟弟屁股上踹了一脚,也扭头睡了。

  胜春哥这次吃了大苦头,他的脚肿的跟粽子似的,抹了獾油也疼的难忍,便天天搬个板凳坐在他家的门洞里,那儿通风、凉快。然后把脚搬上凳子,手里拿着一把大蒲扇,呼嗒呼嗒地给脚扇凉。

  张胜去育红班上学时,背个破帆布做的小书包,时常撅答撅答地从二大爷家门口经过,虽说张胜每次都目不斜视,两人的目光如刀似剑的早不知暗里交锋几回了。

  张胜常暗自庆幸育红班的老师是三大爷家的大哥建国,这要是二大爷家的孩子,只怕他就有得苦吃了。

  那时农村的老师很多只是识的几个字就聘来教书了,也没那多规矩讲,育红班的小孩子淘气时建国大哥就让惹事的孩子互扇嘴巴,孩子们一开始扇的都很轻的,不过又要瞒过老师故意扇重些,打在脸上还得不太痛,这火候可不好掌握。

  时常打着打着我嫌你重了,我也加重些,最后变成拿出吃奶的劲儿互扇不已。所以很多祖国的花骨朵儿放学回家时,小脸蛋都是红灿灿的,因为张胜是老师的堂弟,这苦头便没吃过。

  秋老虎渐渐失了威风,二大爷家门口脚上扇风的一景也消失了。

  这天傍晚放了学,张胜背着书包呼呼答答地跑回家,只见弟弟穿着开裆裤,双手摆做方向盘的样子,骑着那头老母猪正做出开车疾驶的样子,嘴里还嘀嘀嘀地慕仿着喇叭声,小妹跟在猪屁股后边,她穿着红肚兜小裤头,头顶一支冲天小辫,奶声奶气地喊着:“下一站是北京天安门……”

  张胜喊了一嗓子:“下来,别玩了,今晚村里放电影咧,赶紧吃完饭去占窝儿!”

  弟弟一听欢呼一声,便从猪背上跳了下来,小妹和跟屁虫似的跟在后边,风风火火地进了屋。

  这顿饭吃的香,也吃的快,张胜一直不停地向外张望着,弟弟妹妹刚扒拉了几口,他便催促着,扛起俩小板凳要领着他们去看电影。

  放电影的地方就在村里场院那儿,也不怕出什么事情,而且张胜照顾弟弟妹妹也不是一两天了,妈妈便放心让他领着去了。

  他们来的很早,不过还有更早的人,银幕已经拉好,银幕正面已经坐了好多人,背面人却不多,张胜赶紧过去抢了个好位置,支好马扎,兴奋地等着电影开演。

  这是一部战争片,年幼的张胜没有记的它的名字,实际上他也没有去记,银幕上一出现放着万道金光的“八一”图案,响起那嘹亮雄壮的乐曲声时,他就兴奋的瞪大眼睛,等着出现第一个镜头了。

  电影很好看,看到八路军被日本兵追赶,藏到水里含着一根芦管,鬼子的大皮靴就踩在头顶不远处时他就紧张的透不过气来,看到八路军藏在卡车里进入鬼子的据点,猛地一掀帆片乱枪横扫时他也跟着大呼小叫。

  这一天很开心,等到电影散场了,张胜扛着小马扎领着弟弟牵着妹妹回家,却意外地发现妈妈红肿着双眼,好象刚刚哭过。张胜慌了,可他无论怎么追问,妈妈都不说话。

  从这一天起,家里的气氛骤然压抑起来,妈妈的脸上再没有微笑,姥姥也让大舅载着赶来一趟,不知和妈妈说些什么,那时总是把他们赶到外边去玩的。大大爷更是经常阴沉着脸赶来,和亲家母见个面,一起说事情。

  张胜很有心,经常寻些机会在附近偷听,有些话儿他听不明白,他听的最熟悉的两个词儿就是父亲的名字和“陈世美”,年少的张胜很是迷惑,那不是戏台上被包黑子铡了的大坏蛋么,他和父亲有什么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布拉格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布拉格网游公会 ( 蜀ICP备18016790号 )

GMT+8, 2024-5-6 16:02 , Processed in 0.07175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